近日,福建宁德就当地一家有色金属深加工企业的三期项目,举行环评听证会。在听证会前,企业所在地的居民代表查看了此前环保局公示的该企业二期项目环评报告。他们发现,在公众参与环评问卷调查对象名单里,标注跟他们同村的,他们很多都不认识,于是对其公众满意度为99%的结果产生了怀疑。(6月24日《新京报》)
何勇:按照环评制度设计,环评报告要全文对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环评造假。但是,福建宁德出现的这起环评迷局,说明环评报告公开并没能完全杜绝环评造假现象,环评造假现象依然存在,究其根源就是环评报告公开留有死角,才给环评造假留下机会。
刘剑飞:就是这样一份充满疑点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当地环保部门、环评机构等都对这种造假行为视而不见。这种置若罔闻的态度比环境污染性质更严重,后果更可怕。不仅如此,当村民发现参与环评调查对象名单有问题,向环保部门提请公示时,当地环保部门给出的答复却是名单涉密拒绝公开参与环评调查的完整名单。
朱忠保:负责环境执法的环保局,竟然不是严厉查处污染企业,而是与污染企业相互配合,大肆造假,蛇鼠一窝,无中生有地大肆造假,以子虚乌有的方式让并不存在的“居民”称赞这家污染企业不污染,非常满意,这哪里是在执法保护环境,分明是在保护污染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