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来,国际能源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油价下跌不仅引起全球能源结构变化,还将影响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
在地缘政治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能源安全成为各国讨论的焦点。作为全球能源消费大国,中国既要寻求与俄罗斯等油气大国的合作,也要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新的能源市场形成。
6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就“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能源合作进行了点评分析,他认为在推进国际能源合作过程中,除了能源、交通等硬件基础设施外,还要更多考虑货币、资本、商贸、金融方面的合作,尤其是通过共享金融平台的方式推动亚洲能源共同市场的形成。
蔡昉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主席团成员,兼任国家“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村经济理论与政策、劳动经济学、人口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贫困等。著有《中国经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与转型》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系列专著。
以下为蔡昉发言实录: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
能源安全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中国作为全球能源消耗最大的国家,能源安全问题尤其突出。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既为我们进行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机遇,也使我们开始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中国实现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包括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等等,这些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人说已经是第一,总之是到了推动中国如何发挥好世界、亚太、亚欧经济增长火车头作用,推动中国经济与周边经济体融合发展的时候。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构想。这一战略构想既与中国能源进口的陆上与海上通道相吻合,有助于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能源联系,同时也是为了通过能源与交通基础设施、商业金融与投资合作促进区域融合发展,消除各国之间的发展鸿沟,消除产生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的土壤。如果这一构想能够有效实施,将给世界带来超出预想的共同利益。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方案上,中国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银行,也就是AIIB,其目的就是希望传播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发展经验,同时在互联互通的能源、交通等设施支持下,发展来往更加密切、运输更为便捷和低成本的区域性一体化市场。但是,我也建议与会专家考虑,在能源、交通等硬件基础设施之外,还要更多考虑货币、资本、商贸、金融方面的合作,尤其是通过共享金融平台的方式推动亚洲能源共同市场的形成。我个人认为,这一点尤其重要,其成功经验可以参考北美和欧盟的能源共同市场。我在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为本次论坛准备的主题报告中看到,他们提出了建设东北亚、中亚和东南亚三个区域性的能源共同市场,并依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建设东亚、东亚的天然气交易中心,我觉得这是非常有可行性的政策建议,值得大家深入讨论。
今年已经是中国“十二五”的最后一年,“十三五”规划正在制订之中,我们将在中央的带领下,克服困难,实现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型和提高,发展清洁能源,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