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处处长李鹏在日前举行的2014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表示,目前新能源各领域“十三五”规划正在编制中,风电有望逐步改变当前广被视作“替代能源”的地位,上升为未来扛鼎国家能源结构调整主体的地位。
李鹏透露,鉴于当前国内风电行业发展的整体状况,未来将挖潜“三北地区”大风电基地输电能力,大力推进陆地中低风速资源区风电项目开发,而备受业界关注的海上风电,未来发展定位则调整为“积极稳妥”。
他指出,当前国内风电行业仍存在规划不完善、资源摸底不详尽、并网受阻等一系列问题,“十三五”期间政策方还将在化解行业瓶颈方面完善一系列体制机制。
“替代能源”将升格
在风能大会上,与会专家纷纷指出,无论从当前治理雾霾的现实需求,还是从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长远需要来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紧迫。风电作为国内可再生能源发电形式中最具规模和效率比较优势的新能源门类,未来理应承载起我国能源替代战略的中坚作用。这也是中国正在推进的“能源革命”的最大注解。
上述呼吁已经开始得到政策制定方的呼应。李鹏在会上表示,综合当前国内可再生能源发电各领域的现状,风电“十三五”开始有望逐步改变当前的“替代能源”地位,转为进入能源消费的主体地位。他指出,截至2013年底,风电发电量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仅占比2.6%,而同期德国和丹麦风电消费量占比却均超过20%,已成为各自国内主体能源。即便在国内,独立于国家电网[微博]体系之外的蒙西电网,2013年风电发电量占全网发电量比例也高达13.4%。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的京津冀雾霾治理方案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提高清洁能源的替代作用,到2017年,京津唐电网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电力占电力消费总量比重将提高到15%。而当前这一比例却仅为4%,其中风电贡献了八成比重。因此,要实现15%的既定目标,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风电。
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副主任任东明表示,理论上预计,到2020年,国内风电累积总装机可达3亿千瓦;到2050年,总装机规模将在此基础上增长9倍达到300亿千瓦,其所消费电量将占据国内能源总消费量的80%,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能源。
陆上风电仍是重头戏
尽管风电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受重视,但李鹏表示,“十三五”规划对于国内风电开发的整体布局仍将因地制宜地安排。
李鹏介绍道,根据规划思路,“十三五”期间,国内风电新增装机将达1亿千瓦,年均新增规模达2000万千瓦,其中,“三北”大风电基地5年内新增装机6000万千瓦,中东部中低风速资源区新增3000万千瓦,海上风电新增1000万千瓦。这意味着,“十三五”期间,风电行业发展的重头戏仍然在九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三北”风电基地近年来的“弃风”、“限电”现象仍在不断加剧。据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黄少中介绍,截至2014年上半年,全国风电弃风电量达72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为8.5%,其中过去几年风电发展的重镇甘肃省弃风率更是高达20.6%。李鹏表示,“十三五”期间,国家将针对这些地区的问题针对性地制定提高其电网消纳能力的措施,例如完善电力交易机制,建设一批风火互补调峰电源,提高其就地消纳能力,同时加快启动特高压外输通道建设。
李鹏指出,国家能源局目前正酝酿出台《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管理办法》,通过对电企及地方政府实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最低配额指标制度,刺激相关方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性。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一位专家表示,配额制一旦付诸实施,首先受益的无疑将是成熟度更高的风电行业,特别是属于低风速区域的中东部省区。
海上风电定调谨慎
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出台0.75~0.85元/千瓦时的海上风电上网标杆电价,业内普遍认为这预示着2014年成为国内海上风电的“元年”。有券商研究员分析,以海上风电“十三五”拟定的新增1000万千瓦的装机目标计,其对应的将是新增1000亿元的市场蛋糕,前景值得期待。
与市场乐观情绪有所不同的是,政策方目前拟定的“十三五”规划思路中,对于海上风电的开发定位是“稳妥推进”,坚持以资源定规划,以规划定项目。李鹏表示,尽管此前国家规划了到2015年海上风电装机500万千瓦的目标,但从目前实际现状来看,实际装机数字可能只能达到200万千瓦,与目标差距不小。
近来,风电行业最引热议的政策动向是风电上网标杆电价酝酿下调,不少业内人士直陈,一旦此政策出台,将给行业带来不小利空。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风电场开发的现状是,由于弃风限电、资源条件不稳定等因素制约,投资风电场项目的收益率水平只能维持在10%左右的水平。一旦上网电价下调,则是对风电开发的釜底抽薪之举,将直接导致连10%的收益水平都很难保证,极大影响开发商的投资热情。
李鹏表示目前下调上网电价仍未有定论,他提醒业界对此不要过于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