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节能环保产业界关注的重点已经开始从设备生产、工程建设等硬件转向技术研发、设施运营、环境咨询等“软件”建设,节能环保服务业的轮廓也在逐渐清晰。但作为产业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部分,当前,节能环保服务业依然面临着自主创新力不足、良性市场机制缺失、政策措施不到位等多重难题。
合同能源管理作为在国外已经非常成熟的能源服务模式,引入中国后却磕磕绊绊,实际操作中屡屡遭遇合同履约、财税、融资、技术效果认定等难题,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遭遇实际上也反映了整个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目前面临的一些困境,值得业界分析。
不增加成本,企业就能够每年节省能源消耗,并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合同能源管理采用节能服务公司出钱建设节能项目,并与业主共享节能收益的模式,在国外受到广泛青睐,成为节能服务业的重要形式。但自1998年引入中国以来,却遇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在融资、税收、合同履约方面遭遇重重困难,这一工作迟迟未能打开局面。
节能服务市场有多大?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能源利用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从单位产品能耗看,有8个高能耗行业的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这表明,我国在节能服务市场方面拥有极大的市场空间。而在节能减排国家战略的影响下,一个与此相关的庞大资金供给与金融流动机制已经开始形成。
合同能源管理上世纪70年代就已出现,即专业节能技术服务公司接受客户(节能业主企业)委托,通过与客户签订能源服务合同,为客户提供节能改善的设备、技术、资金等一条龙服务,并通过为客户节约下来的能源成本来获得项目收益。简单说来,合同能源管理不是推销产品或技术,而是推销一种减少能源成本的财务管理方法。节能业主企业可以在没有计划审批和资金压力的条件下完成节能项目,节能技术服务公司能够扩大同时开工的项目数、加速扩张,金融机构能够从节能市场获得巨大商机。
“三赢”的服务模式在中国市场找到了不少机会。1998年,在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我国实施了“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分别在北京、山东、辽宁成立了3个示范性的节能服务公司,将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引入我国。经过二十年的发展,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公司不断发展,合同能源管理作为市场化节能新机制,其投资、技术和节能效果等优势正逐步显现,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接受。
会遇到哪些现实困难?
资金压力大,节能服务公司通常规模小,往往因为缺乏抵押资产得不到银行贷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大家都说好,可市场难扩大,企业有苦难言,合同能源管理也遇到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着融资难、税收机制不完善、缺乏政策支持等重重阻碍。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融资困难。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需要先垫付资金,随着实施项目的增多,资金压力不断加大,如果没有融资支持,公司发展就会难以为继。而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初期通常规模较小,自有资产不足,往往因为缺乏抵押物、担保物得不到银行贷款。
节能服务公司在合同期满后,将节能设备等资产无偿转让给用能单位,但仍被视同销售而必须缴纳较高的增值税,这样不利于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而由于缺乏政策支持,现行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节能项目的引导资金,主要针对的是用能单位,对节能服务公司还没有明确的优惠政策。
合同能源管理是节能服务产业的制度创新。这个产业涉及的技术和资金风险比较大,因此解决制度障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