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以城市为单位进行顶层设计的智慧城市样本,银川基于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环保等领域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在为普遍问题提供借鉴——
高二学生李重光搭上105路公交车,掏出手机刷起了“朋友圈”,他所用网络是免费的“惠民WIFI”。“只要注册一次,即使换车也能自动连上。”小李连称方便。
在华新社区,居民刘若霞出差回到小区门口,输入6位验证码打开智能快递柜,拿到了前一天快递送来的包裹。“我的工作要经常出差,有了快递柜,就能尽情‘买买买’啦。”
“我要开3个店,没想到一个窗口就把所有审批办完了。”宁夏同济堂医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燕萍告诉记者,从提交材料到拿到《药品经营许可证》,“我掐着表算,一共用了2小时58分钟”。
和李重光、刘若霞、董燕萍一样,银川千万市民正在享受智慧城市带来的便利,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应用并非是智慧银川的全部内涵。作为全国以城市为单位进行顶层设计的智慧城市样本,银川基于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环保等10大重点领域13个模块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在为其他城市遇到的普遍问题交出答卷:打破信息壁垒究竟能带来怎样的价值?数据的无缝流转和有效分析怎样给予城市“最强大脑”?而归根结底的问题是:在从智慧城市2.0到3.0版本的跃迁中,城市的面貌和城市管理者的角色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耳聪目明”新城市
“智慧城市1.0是以单一目标的分散建设为主,数据分散,只能解决单个行业的简单问题;2.0则实现了以城市为单位的目标、架构和资源的统筹规划,强调大数据的集中和互联互通;3.0则以大数据为核心,以大连接为基础,实现全社会的大协作,这个阶段强调以人为本的大数据运营。”与银川市政府成立合资公司进行智慧银川设计实施的中兴通讯(15.010,0.00,0.00%)执行副总裁庞胜清这样概括智慧城市的3个阶段。显然,对数据资源的处理方式和运用是其中重点。
从打破壁垒到串联成片,数据资源的获得正是智慧城市从2.0进展到3.0的基础。从银川实践看,“边破边立”带来的是“耳聪目明”的新城市。
“破”是指打破信息孤岛,让数据能够顺畅地跨部门共享,跨领域流通。银川市副市长郭柏春介绍说:“为什么会出现要求证明‘我妈是我妈’?就是各部门的数据不能共享,更新的频次不一样。银川是全国第一个把政府各部门的数据统一到政府智慧城市平台里进行信息共享的城市。”
2014年底,银川市将分散在26个行政部门的审批职能剥离出来,划归新成立的行政审批服务局,原有26个行政部门的监管职能不变,将原有的多部门审批压缩到一个部门审批。以此为抓手,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孤岛”被打通,形成数据共享,建立有效的大数据应用平台。数据共享产生了崭新的服务模式,拿银川推出的“云证通”来说,是在大数据基础上实现“多证合一”,构建“办证不出证,数据来验证”的电子化验证体系,为企业提供了一张万能的“数字身份证”。
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汪玉凯坦言:“‘智慧银川’的关键,就是打破了部门和行业壁垒,打通壁垒后激活了数字资源,可催生出新产业。银川是省级城市中第一个建立行政审批服务局的城市,也是为‘智慧城市’建设做了较为完备的统一规划部署的城市。”
“立”则是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获取新的数据资源。从以往经验看,城市管理者们手中的数据资源,宏观数据多,微观数据少,代表趋势数据多,反映实时变化数据少。智慧城市要想真正智慧起来,还要为自己打造新的眼睛和耳朵。
今年7月,银川智慧医疗数据采集终端健康自检仪正式进入百姓家。一年100元左右的租金,就可以把这个巴掌大小的“小家伙”请回家,它可以完成血压、心率、心电、血糖、体质指数、基础代谢率等21项健康指标的检测,而这些数据都可以直接用手机读取,并被实时传输到智慧银川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智慧医疗的核心就是要完成健康医疗数据的采集,搭建起健康大数据云平台”。宁夏利安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明敏说。
在银川,36万多辆放置有交通环保卡和1481辆搭载公交计数器的公共汽车行驶在马路上。中兴(银川)智慧城市研究院交通模块项目经理杨典平告诉记者,通过交通环保卡和公交计数器,“现在每天采集过车数据180万条左右,采集客流50万次左右。通过采集车流量数据,汇集全城交通状态,是交通管理部门合理配置运力、科学规划路网的基础”。
在银川,平安城市建设新增了2678个视频监控点,在关键点位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城市应急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姜彤告诉记者,这些新安装的高清摄像机将成为“天地空一体化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变主动救火为主动预防,创新城市应急管理”。
郭柏春将银川智慧城市的整体架构概括为“一图一网一云”。一图,是敏锐的五官,通过部署各类物联网感知终端,结合全景真三维地图,对城市各要素进行空间节点定位;一网,是强健的神经,8000G的城市光网络让数据通行无阻;一云,则是大数据中心云平台,是整个城市的“大脑”,对数据进行存储和挖掘分析,让数据产生价值。
科学决策新道路
每天乘坐112路公交车上班的银川白领古联星突然发现,早晚高峰时段的112路车变多了。“之前有时候都挤不上去车,但现在感觉宽松多了。”的确,新增加的112路公交车来自“富余”的5路公交车。“我们通过客流计数器对所有线路进行运力分析,发现5路车资源充足,而112路人多车少。运力不足不见得非要买车,而是要精确调配资源。”杨典平表示。
和银川的公交车调配一样,“精确”这个词在记者的采访中被反复提及。如果说智慧城市2.0解决的是数据抓取、整合和存储问题,那么智慧城市3.0版本,就是解决“数据怎么用”的问题,二者自然衔接,充足的数据正是科学决策的基础。
今年1月27日,银川个体工商户登记、食品经营、文艺表演团体设立、医师护士注册等市场准入、日常经营、职业资质等相关的78项法定行政审批事项正式改为备案管理。“备案制”让政府职能由“重审批、轻监管”转向“宽准入、严监管”。而这一转变正是来自于之前收集的大数据。郭柏春表示,政府的目标是实现精准监管。“精准监管是利用平时监管所形成的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按照行业、法人群体等不同类别,找出违规事项中的规律,给监管部门提供精确指向。未来银川还将分批次地把更多审批事项改为备案管理。”
36万张放置于私家车上的交通环保卡和1481部公交计数器产生的数据,不仅仅是解决公交车资源分配问题。“上海西路+尹家渠北街路口,相位C绿灯建议配时100秒。”在银川交通仿真决策支持系统的大屏幕上这样显示。中兴(银川)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巩远波介绍说,这正是采集交通环保卡上的车辆位置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流量预判,从而实时控制红绿灯时间,对全城的交通进行智慧疏导。“累计下来的数据,还能为未来对特定区域在特定时段实施拥堵收费打下基础。”
而综合性的数据来源则让应急指挥中心去年9月发出了第一份银川城市旅游预警。“对航空、火车、长途汽车的客流量和酒店入住率进行整合分析,同时与各大景区的游客承载量进行比对,甚至我们还考虑了网上对银川作为旅行目的地的搜索量变化,最终给出了这项旅游预警。而做出这一预警的前提正是有一个统一的平台,能够把多个来源的数据加以整合。”姜彤如是说。
“智慧城市是一个系统过程,它的发展必然带来一些新的产品,这些新产品将催生新的产业。”郭柏春表示。智慧城市进入3.0,意味着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意味着新的业态开始被催生,新的产业不断衍生出来。依托于银川大数据中心,银川滨河新区的智慧产业园一片繁忙,包括智能快递柜、冷链生鲜柜、智能垃圾箱等智能产品生产企业,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的数据增值服务产业等一系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已决定在这里“安家”。“企业主告诉我,它们看中的是‘前店后厂’模式,比如智能设备,可以直接带客户去参观它们在银川的落地应用。达到有生产线、有试点应用的效果,这也有利于智慧银川的经验推广。计划到2020年,我们将建成总规模可容纳50至100家以大数据、云计算以及智慧装备制造相关企业入驻为主的专业产业园。”智慧产业园负责人王川这样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