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美国能源创新(Energy Innovation, EI)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ERI)日前在京联合发布《中国气候与能源政策方案》报告,提出中国实现相关低碳目标的最具有减排效益的政策组合。
这是一项国际合作项目,旨在研究哪些能源与气候政策能够以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推动减排。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EI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共同开发构建了“能源政策模拟模型”(EPS模型),设定了中国到2030年的不同碳排放情景,分析了不同政策组合的碳减排成本及效益,并采取国际上已有最强政策组合情景解析,提出碳排放控制的政策建议方案。
EI战略部主任Sonia Aggarwal和NCSC战略规划部主任刘强分别介绍联合研究成果,EI政策分析师Robbie Orvis展示了现已对外开放的网络版政策效果模拟工具,为相关机构、研究者、行业、公众……提供该领域研究思路和方法学,具有一定的价值。
报告识别并评估了35项气候、能源和环境政策对各类指标的综合影响,这些指标包括CO2和PM2.5排放、各类能源消费量、现金流变化、因避免公众健康影响及气候变化而带来的货币化社会效益等。
Sonia Aggarwal介绍,利用“能源政策模拟模型”测试了10000多个情景,从万余情景分析中识别出能够实现中国相关低碳目标的最具有减排效益的政策组合。在减排潜力和成本效益方面排名前五位的五大政策是:1.碳定价;2.持续提高的可再生能源装机目标/可再生能源配额制;3.更高的建筑节能标准;4.工业产品需求量的降低;5.含氟气体排放的减少。
刘强指出,研究报告的重要结论是,中国能够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在2030年左右或之前实现碳排放达峰,这些政策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的经济转型,还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会上Robbie Orvis现场演示网络版模型并表示,任何对能源及气候政策感兴趣的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及公众均可登陆网站(https://china.energypolicy.solutions/)对政策进行设置,并可实时获得包括二氧化碳、资本投资及燃料支出变化等在内的相关结果信息。
研究报告将中国碳减排政策按减排途径归为四类,即清洁能源、能效、需求管理及直接减排类政策,并通过情景对比评估了四类政策的减排效果。结果表明,在低碳情景下,能效政策对减排的贡献最大;在强化低碳情景下,尽管能效政策的减排作用仍然突出,但清洁能源政策的贡献显著增强,2030年二者合计贡献总减排量90%。
研究分析认为,为有效推动中国的碳排放控制,未来应从几个方面强化政策设计。一是要积极推进全国碳定价机制,目标碳价应不低于60元/吨CO2,并在碳交易中对许可证进行拍卖而非免费发放;二是要继续提高电力部门的非化石能源装机目标,同时强化针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相关标准;三是要积极推进工业部门转型,加速去重工业化进程;四是要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一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作为新建建筑的最低标准;五是要加快削减氢氟碳化物。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顾问杨富强、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李来来、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田春秀、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庄贵阳等专家围绕研究成果进行了点评和讨论。专家们充分肯定了研究的独创性和前沿性,对应对气侯变化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为深入研究提出建议。
定量评估越来越得到重视,研究对减排潜力和成本效益的分析将会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技术支持,田春秀说。
杨富强给出了研究相关的一些启示:制定政策首先要基于市场机制,但对于环保、燃料经济性等强制性的政策需要配套激励性政策,加强其实施的有效性;做情景分析时,应重点看相对量,并根据国家的要求配套和实施相关政策。
同时要注意,政策的实施有风险和不确定性,模型中加入风险因素对优化实施效果和风险预测,会对政策的实施有更大的参考价值。未来对强化情景值得做更进一步的分析,对实际工作会有更好的指导,李来来说。
田春秀强调,下一步研究中,需要强化数据参数的准确性,重视与污染减排方面的政策协调。
庄贵阳认为,研究成果特别强调了碳定价政策的重要性和巨大潜力,因此在行业减排潜力分析方面,应该把碳定价纳入政策评估范围,这样更客观全面。
能源基金会中国副总裁何东全表示,研究对我们国家下一步低碳发展,包括碳减排、碳市场、低碳城市发展等都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未来在从宏观的政策向微观政策的延伸上值得进一步探讨。
期待该项研究在决策者选择政策的实际工作中,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中心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马爱民说。
发布会由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EI及能源基金会中国共同主办,绿色创新发展中心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