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积极应对国际社会的舆论和压力,做出了巨大的减排承诺,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低碳减排政策。其中,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是中国低碳减排之路最为重要的举措。目前中国碳交易市场还处于萌芽期,市场搭建工作还未全面完成,这对低碳领域的从业机构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随着越来越多的非试点省份逐渐加入到全国碳市场,中国将加快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到2017年中国将形成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全国碳交易总量将达到50亿吨,是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2.5倍,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
2015年11月30日,一年一度的气候变化大会在巴黎开幕,巴黎气候大会因为中国的积极参与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讲话。习近平主席的演讲全面阐述了中国对于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主张和意见,中国将本着务实和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为完成中国2030年减排目标(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到峰值,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中国政府正在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碳市场。
碳市场、碳交易等概念对中国大众来说可能是新事物,但在欧洲已经发展了十余年,欧洲在碳市场建设和运作方面的经验最为成熟和丰富,欧盟碳交易市场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发展最完善的碳交易市场。
欧盟碳交易市场:发展成熟
欧盟碳交易市场发展概况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ropeanUnionEmissionTradingScheme,简称EUETS)是欧洲碳交易市场的载体,它以总量控制的配额交易为基础,覆盖欧盟成员国电力、钢铁和水泥等行业的11000个主要能源消费和排放行业的企业,涵盖了欧盟排放二氧化碳总量的一半,约每年20亿吨左右的配额总量。所有被纳入体系的排放企业都将在上一年度获得政府发放的一定量的免费配额,并根据本年度的实际排放量与配额的比较决定购买还是出售配额,如果企业的配额大于实际排放量,则企业有多余的配额可以拿到碳交易市场去出售,反之,企业就需要从市场上购买他人的配额,或者从政府手里拍卖得到配额。欧盟碳交易市场从2004年开始启动,其中有现货、期货和期权交易,企业每年的2月获得当年的免费配额,第二年的3-4月向政府上缴上一年的配额和减排量。2013年欧盟碳交易量达20.39亿吨,占全球碳定价机制覆盖排放量的1/3。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12年底的欧盟碳交易金额超过1500亿美元,占全球总交易量的90%。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构成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由五大制度基石构成,分别为总量控制体系、MRV体系(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体系)、强制履约体系、减排项目抵消机制和统一登记薄制度。
1)总量控制体系是指欧盟将其成员国总共可获得的配额总量进行固定,并每年以一定百分比减少,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企业的排放压力并促进企业减排。
2)MRV体系是指排放主体的排放量是可测量的,随后可以报送至政府相关部门并且被核查机构核查,该体系为碳交易提供了数据支持。
3)强制履约体系是指排放主体的履约义务是强制的,如果企业履约时的排放量超过上缴的配额,则会受到政府的一吨100欧元的罚款。
4)减排项目抵消机制是指企业除了可以用配额上缴履约外,还可以通过上缴买入的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来履约,只要企业在履约时上缴的配额和减排量的总量大于等于年度经核证后的实际排放量,则被视为履约。中国在过去近十年中是向欧盟出口减排量的最大输出国,中国开发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leanDevelopMechanismProject,简称CDM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简称CER)是欧盟碳市场中除配额外的另一种碳交易商品。
5)统一登记簿是欧盟委员会建立的登记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查询欧盟各成员国排放主体每年的配额发放情况、履约情况、履约产品的种类和数量。
欧债危机使得欧盟碳价在近几年一路下跌,目前配额价格在5欧元/吨以内浮动,核证减排量(CER)价格在0.4欧元/吨左右浮动。随着欧盟配额拍卖推迟方案等政策的施行,可以预计碳价将有所回升。经济逐渐复苏也将使欧盟碳市场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中国碳交易市场:小荷才露尖尖角
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自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开始,后京都时代的减排制度安排一直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争论的焦点。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积极应对国际社会的舆论和压力,做出了巨大的减排承诺。为了履行承诺,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低碳减排政策,其中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是中国低碳减排之路最为重要的举措。早在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便下发通知,批准北京、上海、湖北、重庆、广东、天津、深圳等7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截至2014年6月19日重庆市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正式启动,自此中国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已全部开始实际交易。目前国内碳交易试点市场已运行一年有余,尽管各个试点省市的规则不同、市场情况不同,但都在碳交易试点上占领了先机,积累了经验,为全国碳市场和其他省份的碳市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对于中国而言,碳交易相比于碳税有着明显的制度优势(碳减排有碳税和碳交易两种,碳交易优于碳税)。首先,中国碳交易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倒逼企业减排,利用的是市场的力量,而不是直接的行政命令方式;其次,中国设计的减排量抵消机制形成的市场需求,使企业在能源结构转变、节能减排项目投入等方面有了经济激励。此外,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最重要的特点是,碳交易是唯一利用市场机制使节能减排工作的成本可由全社会共同分担的制度设计。这也是欧盟在20世纪90年代经过激烈的争论后抛弃碳税设想而采用碳交易的重要原因。
中国碳交易试点地区市场运作模式大体与欧盟相似(见图1)。
中国碳交易试点地区交易类型及相关政策
中国在碳交易试点阶段并未引入配额或减排量的期货交易,目前在运行的7个试点碳市场都是现货交易。试点地区的碳交易产品分为配额(7个地区的配额)和减排量(由于减排量仅限于在国内市场流通,被称为中国核证减排量,即Chinese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简称CCER)两类现货交易。
1)配额由试点地区政府发放,分为无偿发放和有偿发放:无偿发放就是政府直接将配额发放到控制排放企业履约账户内;有偿发放指政府根据市场运行情况不定期对预留的配额进行拍卖,属于碳交易的一级市场。配额的流通范围仅限于本试点地区内,例如北京市发放的配额只能供北京控制排放企业履约,而不能流通到其他试点地区。
2)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是国内自愿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此类项目与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发模式相似,项目的地理位置可以是中国境内的任何地方,产生的CCER可以在所有试点省市内流通。当然,目前不同试点地区对CCER的准入进行了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CCER的流动性。各试点地区CCER相关政策见表1。
在市场容量和覆盖企业上,各个试点地区因为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碳交易政策,具体情况见表2。
广东省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在碳交易试点市场中也名列前茅,是碳交易量最大的试点地区。深圳虽然是试点省市中的经济发达地区,但地理范围小,没有大型重工业企业,第三产业居多,所以在纳入门槛上设置的最严,入围的企业数量最多。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和政府思路的不同,各试点市场的交易规则各具特点(见表3)。
中国碳交易市场的特点
从目前各个碳市场的交易情况来看,中国碳交易市场具有以下特点。
政策敏感性高
配额的稀缺性主要由政府来决定,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干预市场,包括设定不同的配额分配方法、间歇性的举行拍卖、拍卖价格等。理论上说,中国碳交易价格的形成应该与企业的边际减排成本挂钩,但不同试点地区市场碳交易价格相差巨大,可以看出市场在价格形成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并不大,更多的是基于配额分配和排放数据核算中的政府行为以及政府拍卖底价制度带来的价格预期。
配额集中度高
大多数配额由大型排放企业拥有,例如湖北市场中的武钢和上海市场中的宝钢,这使得碳交易市场价格受企业履约季的影响较大,容易形成季节性波动,同时大型排放企业的履约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力很大。这种分配不均衡的状态也直接降低了个人投资者的参与度,抑制了市场的活跃度。
信息数据可得性差
目前不管是企业的排放数据还是交易所的交易数据都没有得到充分的披露。一是信息披露制度还未建立;二是相关主体对数据的披露持谨慎态度,信息的匮乏也对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产生了抑制;三是排放核算中的一些参数值不确定,甚至出现了履约前两周政府机构突然宣布变更核算参数的情况。
隐匿中的市场机会:创新业务模式
目前中国碳交易市场还处于萌芽期,市场搭建工作还未全面完成,这对低碳领域的从业机构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结合中国现有的碳交易市场发展状况和中国企业在欧盟碳交易市场中积累的经验,可以创新出很多业务模式,具体可以分为创新的传统业务和全新业务两大类。
创新的传统业务
创新的传统业务就是在原有业务模式基础上的创新。随着国际碳市场的衰退和国内碳市场的兴起,原有的CDM项目开发现在已变为国内自愿减排项目开发。国内自愿减排项目开发包括全新项目的开发、原有CDM项目在注册前产生的减排量开发和原有CDM项目转为国内自愿减排项目的开发三种。
原有的碳资产管理模式为CDM项目管理,主要是单向的将减排量在欧洲出售,相应的管理工作单纯是项目管理,并没有参与到碳市场核心的交易和资产管理业务。如今中国启动自身的碳交易市场,促使碳资产管理工作发生巨大的转变,碳交易时代的碳资产管理服务涉及整个资产流动环节,包括给企业做低碳规划、碳盘查、企业配额申报、碳排放信息报送与优化系统的搭建、减排量的开发、配额和减排量的交易与管理,以及公司碳约束分析、碳市场分析、碳市场分析工具创新等研发类服务。这些潜在业务可被统称为“碳资产综合管理服务包”。目前,低碳规划、碳盘查、配额资产交易与管理等市场需求已经开始逐渐产生。
全新业务
全新业务是在日益蓬勃的碳金融市场中寻找到的潜在的可盈利业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平台机构的投资
目前碳交易市场涌现出许多平台,这些平台将成为今后市场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平台机构进行股权投资是行业内公司进行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例如国家电网等投资参股国内主要碳交易平台——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减排量项目的第三方审定和排放核查机构也拥有一定的市场空间。碳交易催生的信息服务平台将为排放企业降低碳约束的成本,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等便利。国际碳市场已经出现过洲际交易所(ICE)以数十亿美元收购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汤森路透集团10亿美元收购PointCarbon的案例。
现货交易与创新
目前广东省的配额发放过于宽松,致使买家稀少。控制排放企业与买家之间的配额买入期权产品可以帮助广东控制排放企业避免因配额过多卖不出去造成的经济损失,由于该产品属于非标产品,无需通过交易所交易,满足了国家政策对交易所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限制。
互换交易与套利
目前彼此分割的试点地区使配额有了区域限制,从而产生了七个不同地区的配额,也就是七个交易产品,再加上减排量的交易,共有八种交易产品。利用每种配额与减排量、区域配额之间差价的互换交易可以为投资者带来套利空间。
资产优化管理
欧盟碳交易市场主要的参与方,无论是EDF、Enel、Statkraft等排放企业,还是Vitol、ICIS等交易服务提供商,都拥有一套自主研发的能源产品资产优化管理系统,包括碳配额资产、减排量资产、燃料、能源产出量等的优化组合。在燃料价格、能源产品价格走向市场化的背景下,这一新兴业务将对所有排放企业带来深远影响。
碳资产的质押
碳资产的资产属性使其天然具有质押融资的功能。探究其质押融资的可能性是寻求业务创新的一大突破口,目前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在该项业务上有所尝试。在深圳市场和北京市场的交易所和参与者甚至提出了6折的较高的抵押折扣率,可见该项业务的潜力不容小觑。对于动辄上千万吨量级的配额拥有者,在适当的时候完全可以利用这一新型资产建立新的盈利模式。
第三方核查业务
随着越来越多的非试点省份逐渐加入到全国碳市场,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迫在眉睫,其中核查业务为重中之重。核查是指政府指定具备一定资质的第三方核查机构对排放企业的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和核定,使得排放企业的碳排放量可测量、可核实,确保其排放量的透明性和权威性,为企业的碳减排奠定数据基础。目前,各个省份的碳主管部门都在对核查业务进行招标,该项业务在未来将有很大市场潜力。
最近国家发改委表示,中国将加快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力争到2017年全面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预计,到2017年中国将形成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全国碳交易总量将达到50亿吨,为EUETS的2.5倍,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届时各种碳交易、碳金融的创新产品都将层出不穷,参与主体也会日渐增多,需要我们提前布局,把握机会。
作者供职于华能碳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原文载于国际石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