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促进办法》将正式实施。办法明确,苏州生活垃圾将实行“四分法”模式,生活垃圾分类实行环境补偿制度、奖励制度和责任人制度等。意味着苏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迎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全新阶段。
作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示范城市,近年来,苏州市不断从创新制度建设、源头减量、资源利用、宣传号召等方面探索垃圾分类工作的“苏州经验”。目前,苏州垃圾分类“大分流”体系已基本形成,正在稳步推进“细分类”试点。
顶层设计,
推进垃圾分类长效管理
垃圾分类是减轻垃圾终端处理负担的有效途径。虽然苏州市垃圾分类工作启动早,十多年前就在一些居民小区尝试推行试点,但持续增长的垃圾产量仍然与当前的终端处理设施不匹配。苏州市容市政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苏州市区生活垃圾处置量首次突破200万吨,日均处理量达5522.7吨,相比2014年上涨13.38%,而2006年的生活垃圾产量才94.06万吨,10年间垃圾产量翻了一番。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垃圾分类要实现长效管理,首先要创新顶层设计,用制度规范引领。近年来,苏州市先后出台了《苏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实施规划(2012-2016)》、《苏州市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和《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及处置作业规范》等十多部规范性文件。去年,《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促进办法》开始起草并列入年度立法计划。
如今,制度先行为苏州垃圾分类工作撑起了保护伞。除了即将实施的《办法》,苏州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置阶梯收费制度》的制定工作也已列入工作计划。此外,为了按照实际情况调整垃圾分类小区验收及日常考核工作方案,还拟定了《苏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小区验收办法(2015版)》、《苏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小区日常考核办法(2015版)》等。
资源回收,
细分类+大分流提升利用率
从垃圾投放到输送、分类,再到垃圾资源化输出,如何确保在每一环节实现最大程度资源回收利用。当前,苏州正从收运处体系建设的细分类以及终端处置设施运行的大分流两方面寻求突破。
餐厨垃圾方面完成泔脚处理13.30万吨,地沟油累计处理5414.58吨,产出生物柴油6357.40吨,蛋白饲料原料2.12万吨,沼气561.83万立方;建筑垃圾方面完成78.5万吨建筑垃圾协调运送及处置工作;园林绿化垃圾方面在虎丘湿地公园建设了约3000㎡的植物废弃物收集粉碎场地……2015年,通过有效运用包括焚烧工况系统、餐厨垃圾管理系统、地磅计量称重系统在内的终端处置设施信息系统开展各项工作,目前苏州垃圾分类大分流终端处置设施运行逐步完善。
通过新建、改造、整合三种模式进行社区回收点布点,建设完善再生资源体系。截至2015年,苏州全市运营网点达到58个,建成2个中型密闭式中心分拣站,累计处理各类废旧商品9.02万吨。为了提高有害垃圾收集效率,持续开展有害垃圾专项回收,去年共计回收灯管12万余根和电池近8吨。
源头减量,
19个小区试点厨余垃圾分类
在位于苏州越溪街道的莫舍社区,工作人员将从居民家收集到的餐厨垃圾倒入小区内专设的厨余垃圾处理机,原本湿臭的垃圾迅速“变身”可浇灌小区绿化的有机肥料。社区负责人介绍,因为提供餐厨垃圾时可得积分奖励,且能亲眼目睹“变废为宝”的过程,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小区环境也越来越好。
厨余垃圾就地处理,是苏州垃圾分类工作探索源头减量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了让垃圾从源头减量,去年,《生活垃圾源头减水提质与选择性分质收集示范工程》对1000户居民家庭安装源头滤水减量设施,其中50户居民安装食物破碎机,并制定收运与数据记录制度。从目前记录数据分析,通过在居民家庭进行滤水操作后,减量可达5%左右,而整体厨余减量率可达11.81%。
5月初,《2016年苏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行动方案》正式印发,根据方案要求,苏州将在包括莫舍社区在内的19个市、区级垃圾分类试点小区推进以厨余垃圾分类为重点的分类试点工作,实现源头减量20%的目标。该试点实施后,将新增1700多户居民进入规范的厨余垃圾分类及就地处理工作范畴,同时对试点过程进行评估并制定未来3到5年全市垃圾分类实施规划。
垃圾分类,不仅是一项政府工程,也是一项移风易俗的市民工程。为了让居民接受和自觉垃圾分类,苏州近年来启动了一揽子主题宣传活动,包括制作垃圾分类电子书、开展垃圾分类“达人秀”活动、组织酵素制作进社区等,并在公交、地铁等平台投放相关公益广告。即将实施的《办法》第四章也专章规定了激励促进措施,苏州将通过环境补偿、年度减量奖励、政府绿色采购、源头减量等措施来提高市民开展垃圾分类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