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两江”流域生态修复和绿色经济发展 行动计划(2014—2020)

2014-10-23    来源:
0
[ 导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森林云南和绿色经济强省建设,加快怒江、澜沧江流域(以下简称两江流域)生态修复,促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森林云南”和“绿色经济强省”建设,加快怒江、澜沧江流域(以下简称“两江”流域)生态修复,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把怒江州建成生态文明建设和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实施生态修复和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意义

怒江州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境内有2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7.2%,天保工程管护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0.9%,是全球景观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有丰富而多样化的基因资源和动植物类群。居住在沿江两岸的54万怒江各族群众,为保护生态、确保国家生态安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整个“两江”流域地区资源的富集和极度的贫困形成强烈的反差,怒江各民族群众依然处于整体贫困状态,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任务又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低下远远超出了自身承受的能力,生态环境总体上仍十分脆弱,极易受到破坏而很难修复,开展“两江”流域生态修复,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生态修复和发展绿色经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只有实现了生态良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有坚实的生态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才能得以实现。推进“两江”流域生态修复和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是怒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二)实施生态修复和发展绿色经济,是怒江州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举措

实施生态修复和发展绿色经济是怒江州发挥后发优势的客观需要。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与欠开发的特殊州情,蕴含着保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原生态文化,具有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的巨大潜力,需要我们切实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作为最突出的竞争优势之一,来实现怒江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三)实施生态修复和发展绿色经济,是解决怒江州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州开发与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是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虽然近年来全州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差距较大。怒江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省水平的1/2、全国平均水平的1/3,经济社会发展任重道远。贫困致使怒江广大群众不得不长期在地质条件脆弱、生态环境脆弱的陡坡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以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而极低的产量和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又致使群众无力对环境保护和耕地改造投入资金、人力、物力,这就导致了“两江”流域局部退化的生态环境处于持续退化和破碎状态。如果任其下去势必导致生态优势的丧失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实施生态修复和发展绿色经济,正是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实施生态修复和绿色经济发展,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的必然选择 怒江州是云南省动植物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是世界上十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是植物分布和动物南北走向交汇处。由于地理气候独特、动植物区系复杂,境内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保存完好,有珍稀种、特有种、濒危种、孑遗种,是世界上十分重要的“物种基因库”和“模式标本采集地”,是“三江并流”区域内植物物种多样性的集中展示区。实施该行动,能够有效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为构建国家面向西南生态安全重要屏障奠定坚实基础。

(五)实施生态修复和绿色经济发展,是提高应对灾害能力、增强人民幸福感的现实需要 怒江州历来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全州现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782个,有7.3万人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需要搬迁。实施生态修复和绿色经济发展,是增强综合实力、巩固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局面、实现怒江繁荣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提高应对灾害能力、创造舒适优美生活环境、建设美丽怒江的现实需要。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加大“两江”流域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积极构筑西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高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能力,实现生态环境大改善和绿色经济大发展,努力把怒江建成生态文明建设和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快生态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出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协调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要求,组织编制、制定各专项工程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关键环节和重点措施,确保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

坚持创新机制、增强活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优化林业生产力和森林资源布局,推动生态修复和绿色经济发展机制创新,探索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标准体系和绿色产业发展激励机制,加快流域生态修复,增强绿色产业发展活力。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协调,立足生态修复与绿色产业的发展,综合运用行政、市场、经济等手段,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宣传引导,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生态修复和绿色经济发展”行动的积极性。

(三)实施范围

本行动计划范围为怒江州全境。

(四)行动期限

本行动计划时限为2014年至2020年。

(五)发展目标

1.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森林质量不断提高,森林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数量有所增加,城镇公共绿地面积不断扩大,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于全省前列。到2020年,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78%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地表水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5%以上,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垃圾处理率达85%以上,绿色产业产值占经济总量达80%以上。

2. 绿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绿色生态农业、绿色能源产业、绿色矿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广泛推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建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基本实现环境更加优美、生态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3. 绿色生活理念得到广泛普及。绿色文化氛围浓厚,绿色发展意识深入人心,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初步形成,创建生态县、乡镇、村庄取得明显成效,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生态文化、生态理念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三、重点领域和主要行动

(一)扎实推动“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和自然保护区保护工程

1.加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性基础设施建设。为有效提升世界自然遗产基础管护能力,合理利用景区资源发展怒江生态旅游,根据景观资源特点、游览组织及景区管理的要求以及风景区景点分布、资源类型、地域特征总体布局,实施好丙中洛景区、月亮山景区、片马景区和老窝山景区的保护性基础设施建设。

2.加强自然保护区保护体系建设。推进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的立法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区保护、科研等设施。开展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和生物多样性评价,编制实施《怒江州生物物种保护利用规划》。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组织实施极小种群物种专项调查,开展就地保护,强化迁地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强生态系统和保护物种栖息地管理,建立完善的公众教育体系,建立有效的合作交流机制,通过圈养牲畜养殖示范、药用植物现代化标准种植示范、建立社区保护基金等方式创新社区共管和发展模式。加大水、土地、矿产和森林等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力度。

(二)植树造林工程

结合“两江”流域两岸宜林荒山荒地、无立木林地、陡坡耕地等植树造林100万亩。其中,营造用材林基地30万亩、经济林基地70万亩。用材林主要营造澜沧江黄杉、垂枝香柏、云南松、华山松、冷铁杉、顶果木、紫椿、铁刀木、构树等用材或珍贵用材树种。

(三)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

以增加林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减少水土流失、恢复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建设和山区产业发展双赢目标,重点实施70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积极争取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50万亩。主要治理以怒江、澜沧江两岸,六丙公路、六兰公路、剑兰公路沿线,丰坪水库、黄木水库、瓦姑水库周边,主要城镇面山以及赖茂河、麻布河、上帕何、茨开河、蝴蝶箐等水源涵养区、生态脆弱地区为重点,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优先纳入生态治理规划,逐年组织实施。

(四)沿江乡镇环境整治工程

1.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扎实推进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突出抓好集中连片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到2020年,全州完成水土流失治理459.44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42条,集中连片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8万亩。

2.推进沿江乡镇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推进5个特色乡镇、3个沿江工业小区和其他11个沿江乡镇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州沿江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基本全覆盖。

3.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和沼气项目建设,积极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能源结构。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大力实施道路及村庄绿化美化建设,建设4000公里绿色长廊,实施980万株的村庄绿化建设。到2020年,全州沿江两岸集中居住的60个村组环境基本得到综合整治。

(五)沿江两岸生产企业达标排放和环境整治工程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要求,大力推进沿江绿色生产企业创建活动,开展沿江两岸生产企业达标排放和环境整治。调整优化沿江两岸工矿企业布局和工业产业结构,制定“两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强化对矿山采选及冶炼企业的监管,全面排查和整治环境隐患,有效遏制水体、空气、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危害。加强对沿江两岸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附近工矿企业尾矿库的日常监管,落实各 项风险防控措施。开展“两江”流域冶金企业生态修复。按照“谁开发、谁保护”原则,通过循环利用资源、三废治理、淘汰落后产能、水土保持、废弃矿山复绿等措施,加强企业厂区、矿区、生活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产环境。力争到2020年,沿江两岸工矿企业排污量大幅下降,受污染面积得到有效治理。沿江两岸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环境指标达到国家要求。

(六)生态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1.打造怒江优质木材产业基地。加大以红豆杉、桤木、西南桦、澜沧黄杉、垂枝香柏、冷铁杉、顶果木、紫椿及竹类等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建成高标准、集约化经营的优质木材产业原料林基地50万亩。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整合现有木材加工企业,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以纤维板、家具、地板条等木材精深加工为主的泸水、兰坪木材产业加工园区。力争到2020年,实现木材加工30万立方米,木材加工产值达6亿元。

2.推进百万亩特色药材基地建设。重点培育特色产品,主攻原料种植基地,加快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在巩固现有面积的基础上,增加种植面积。加强对草果的科研研究工作,扶持中药材种植和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以草果、云黄连为主加快基地建设。到2020年,全州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150万亩。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中药材发展产业链,努力构建怒江中药材产业体系。

3.推进规模化林果基地建设。以“321156”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以核桃、漆树、油茶为主的干果产业和以芒果、荔枝为主的特色水果产业。培植龙头企业,加强产品精深加工,实现林果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做大规模、做强品牌。力争到2020年,全州以木本油料为主的干果种植面积达300万亩以上,以荔枝、芒果等为主的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5万亩以上。

4.打造特色高档观赏花卉苗木生产繁育基地。引进龙头企业,通过野生珍稀观赏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资源优选、驯化、繁育,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市场竞争力的特色花卉、苗木生产基地。

5.加快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挖掘森林的生态、休闲、保健等功能,大力发展森林生态休闲旅游业,以国家公园建设为龙头,国家森林公园建设为辅助,依据丰富的森林资源,着力开发珍稀动植物观赏、森林生态观光、科考、探险、科普及夏令营等旅游产品。深度开发和完善重要景区(景点)以及相互配套的基础设施,推出8条特色森林生态旅游线路,建设4个森林生态旅游小镇,积极扶持5家基础设施完善、服务水平较高、经济实力雄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森林生态旅游龙头企业,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内容丰富、功能齐备、管理科学、效益良好的森林生态旅游体系。使森林生态旅游年产值达6亿元。

6.构建怒江大峡谷民俗风情生态旅游走廊。沿怒江大峡谷由南向北,以自然村为单位,在对自然资源高效保护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条件,不同的文化背景,有计划、高标准的创建不同风格的民族建筑群、民族歌舞、竞技演艺场、民族饮食苑、民族风情园、民族温馨家园、民族文化长廊等民族文化基地,展现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集观光、休闲、康体、娱乐、美食为一体的怒江大峡谷民族风情走廊。实施精品农庄建设工程,采取休闲度假型庄园、自然生态体验型庄园、文化旅游型庄园、产业发展型庄园、综合开发型庄园等多种建设模式,积极打造庄园经济。

(七)绿色生态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工程

按照“科学规划、产业聚集、集约发展”的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园区建设为平台,围绕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一县一园区的目标,采取“一园多点、多点结合”的布局,以绿色和有机食品为发展方向,稳步推进绿色生态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到2020年,全州绿色生态产品加工园区形成一定规模,实现园区年产值42亿元以上。

(八)优势农产品品牌创建工程

依托绿色优势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载体,大力发展以草果、核桃、漆树为重点的绿色产业,培育林、畜、药、菌、菜、果、油和花八大绿色产业,着力开发木质林产品、畜禽产品、野生中药材、菌类产品、蔬菜产品、干鲜果品、木本油料、花卉苗木等八大系列产品。着力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做好怒江草果、云黄莲、独龙牛、独龙鸡、高黎贡山猪、乌骨绵羊、绒毛鸡、野生蜂蜜、中国木腊等特色生物资源的地理标志产品和产品商标申报认证,积极做好“草果之乡”和“漆树之乡”的创建工作,争取培育3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10个以上云南著名商标。完成认证20个以上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提高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实行高位推动,成立怒江州“两江”流域生态修复和绿色经济发展行动计划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实施全州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把自然保护区管护、生态绿化、生态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任务和工程,逐一分解到各县、各有关部门,明确责任,齐抓共管。形成州县分级负责、各部门协作联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二)落实配套政策

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巩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加快推进林权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森林资源交易平台和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森林资源产权登记管理制度和评估队伍建设,完善林权流转制度,有序推进林权流转。认真落实财税、金融、投资、产业、土地、对外开放、人才科技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坚持政策激励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加快建立形成有利于环境保护与绿色经济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扩大生态补偿覆盖面,增加对生态脆弱和生态保护重点地区的支持力度。做好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积极探索市场化补偿模式,努力形成有利于绿色发展的资源价格体系和在生态保护中发展绿色经济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健全造林、抚育、保护、管理等投入的补贴补助制度,加大生物种质资源保育投入。加强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生态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将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纳入相关行业发展规划。积极研究和争取国家及省的特殊政策和特殊的投入机制,加大政策支持。

(三)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林业、农业、环保科技队伍和科技攻关能力建设,以行业发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需求为导向,通过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建设林木种苗、花卉、经济林果、特色药材、木材加工、生物制品加工等产业的科技创新团队,增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支撑能力。全面落实农林、环保科技推广责任制度,建立健全农林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林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广应用农林先进适用技术。推进农林业标准化建设,加快农林食品质量、生产技术规程、设施农业等地方标准的研制和推广应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着力育成一批具有良好应用前景、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优良品种,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支持种业企业发展,加快培育发展绿色经济。

(四)拓宽投入渠道

强化政府对“两江”流域生态修复和绿色经济发展行动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政策导向作用,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做大做强相关产业。更加注重财政政策的集成与整合,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以点带面的工作格局,尽快推动生态保护与绿色经济发展。通过安排环境保护、生态建设、 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引导、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同时,要积极主动争取中央和省级环保建设和产业发展资金,支持重点流域生态修复、区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绿色产业发展等基础设施、产业基地建设。

(五)严格监督考核

把“两江”流域生态修复和绿色经济发展行动作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县乡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实绩等考核的重要内容。在现有的战略性、政策性文件、规划等基础上,多部门、多领域合作,共同制定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中长期行动规划,就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绿色产业发展等作出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州“两江”流域生态修复与绿色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发展重点和步骤等,推动形成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各县各部门要根据本行动计划,制定具体的年度工作推进计划,明确责任和进度要求,列出重点工程项目。定期将进展情况按要求向州委、州政府报告。同时,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确保行动计划取得实效。

(六)加强宣传引导

通过广播、影视、报刊、网络、手机等宣传媒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两江”流域生态修复和绿色经济发展行动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增强群众的生态意识、文明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绿色发展的共识。同时,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少年的教育培训,增强广大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将绿色发展理念自觉融入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去,为实施行动计划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政策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