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许多住宅和公共建筑都采用近乎密闭的大玻璃窗、落地玻璃门(阳台),这种大面积的外窗改善了房间的外视景观,却明显使传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量增多,增加了房间空调的用电。前不久,建设部出台相关规定,要求今后动工的新建筑节能率要达到65%以上,同时要对既有建筑逐步开展节能改造,以减少能源的消耗。目前正在流行的玻璃贴膜因符合国家产业发展的政策,得到社会的肯定和大力普及。
玻璃贴膜具有如下优点:
1.隔热节能
与窗帘和百叶窗只阻挡光线不隔热不同,玻璃贴膜的金属喷射层可反射和吸收高达80%的红外线。在室外温度38-39摄氏度时,用贴膜玻璃的房间比普通玻璃房间的室内温度低3-5度,检测表明可节约30%以上的空调用电。在冬天,则可通过减少玻璃所引起的热损失而发挥保温功能。特别适用于南向、西向、东向,玻璃面积大的房子。
2.防紫外线
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是造成地板、地毯、家具、艺术画、窗帘以及许多织物褪色老化的主要原因,又会引起皮肤癌。居室窗玻璃贴膜可阻隔90%以上(防晒指数100)的有害紫外线,远远高出其他玻璃制品(防晒指数0.5-2.7)和防晒霜(防晒指数20),大大延长家具等的使用寿命。同时吸收分解电磁波,避免高层居民的亚健康状态。
3.防爆抗震
玻璃窗的玻璃遇外力冲击破碎时,其飞溅的碎片极易伤人。居室窗玻璃贴膜的基片是坚韧的聚酯薄膜,复合有特殊的粘胶,装贴于窗玻璃内表面,在玻璃上构成一道“看不见的坚韧屏障”,防止自然灾害和盗贼等的破坏,减少人身伤害,保护财产,从而代替传统的护栏,节约更多的室内空间。(目前在欧美所有的镜子背后都要求贴上安全防爆膜保证发生意外时不被玻璃伤害)。
4.私密与装饰
很多时候,一家人舒适惬意的生活需要一份私密的保护。将私密膜装贴在窗玻璃内侧,不影响光线射入,使窗外景观更清晰,更能使窗外的眼睛不能窥视到室内,营造家人的私密空间。
建筑能耗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能耗中所占的比重为40%,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的居住楼房一幢幢拔地而起,与之配套的能源供应也出现了极大的供需矛盾,因此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成了政府的着力点,从2008年开始,政府要求所有新建商品房除了墙体及屋顶要做隔热保温外,门窗玻璃也要做隔热保温,玻璃贴膜和建筑外遮阳也就应运而生。经过几年的应用,那么玻璃贴膜和建筑外遮阳在经济性、实用性谁会更好更值得购买?本公司通过几年来的市场实践得来的认知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
1.经济性:这也是大家首先关注的,玻璃贴膜价格在70-200元之间,最好质量的美国进品产品约200元/平米左右(使用寿命10年以上),外遮阳产品从织物卷帘、铝合金卷帘到内置百叶中空玻璃价格从120元到450元之间(中空百叶玻璃使用寿命也只有10年)。
2.实用性:玻璃贴膜是将隔热膜贴在玻璃上,与门窗融为一体,不需要其它额外的构件支撑,且处于室内维护方便不需要额外保养,清洁时按玻璃的清洁方法就行了,简单易行。外遮阳是由若干配件加遮阳帘片组成,用紧固件安装固定在外墙面窗口上沿,其耐候性和抗风性很难持久,使用 时每天早晚、阴雨天及大风天需有人收起,到冬天长期不用时更要细心保养来年才可正常使用,安装不牢固还有坠落伤人的风险,可见其劳神费力。
3.隔热节能原理:太阳光主要由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构成,其中红外线是热能量的主要来源,当阳光照射在导热的物体上时,热量被物体吸收通过空气对流传递,而玻璃由于是透明的,热能通过以光照射的方式进入室内,在密闭的室内形成高温,隔热膜正是以自身带有的多种贵金属来反射红外线,将红外线热辐射阻隔在隔热膜的另一面,使照射进来的太阳光中的热能极低。室内的温度相应也低。外遮阳是通过放下帘片完全遮盖住玻璃从而使太阳光无法照射在玻璃上来达到降温的目的,使用时影响室内采光也看不见室外的景物。
4.使用寿命:建筑玻璃贴膜的材料分为几个等级,金属溅射此空么(美国产)、金属原色膜、夹层膜,更差的还有染色膜(一般产自台湾、我司不接这种材料的工程)。金属溅射磁控膜可永久使用,它不会褪色更不会影响隔热效果。金属原色膜可使用8年,夹层膜4年左右。外遮阳产品的使用寿命取决于配件材质、制造工艺、安装方法、使用习惯、维护保养而定。(我在一家工地有看到安装的织物卷帘不到一个月就散架)最贵的内置百叶中空玻璃可使用10年,而使用一但出现故障就只有连同玻璃窗整体更换。
从以上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经济性还是实用性及使用寿命,玻璃贴膜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但由于玻璃贴膜材料优劣的识别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加之购买过程的复杂性,使用者往往买到的中低档材料居多,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有的开发商为了蒙混政府验收,低价故意购买低档膜,有的开发商(开发商)真心花高价买高档膜,由于自己不懂而被不良奸商欺骗买到了劣质膜,给玻璃贴膜造成了不好的市场口碑,这需要同行业的长期自律努力才可扭转。外遮阳产品的品质表面虽然看似很容易辨识,但产品材质、安装固定、用户的使用方法、维护保养都难以把控。随着建筑节能政令的不断深入,人们将更加多的接触这两类产品,也就会有更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