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图片浏览完毕

重新浏览
推荐图片
3 / 3

数字化智能制造时代来临 中国工业机器人如何破局?

日期:2015-07-14     点击:341    评论:0    查看原图
数字化智能制造时代来临 中国工业机器人如何破局?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工业机器人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专家表示,我国工业机器人将迎来战略发展期,我国市场将于2014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2004年以来,我国工业机器人新安装量增长率保持在40%,自2008年之后这一增速呈现加快趋势。专业人士表示,在工业机器人50年的发展历史中,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对工业机器人有如此大的需求。2012年全国工业机器人销售同比继续保持51%的增长,但国内工业机器人的成本则以每年4%的速度下降,这为其应用的扩展打开了空间。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机器人拥有量仅是日本的五分之一、美国和德国的三分之一左右。从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上来看,韩国是347台,日本式339台,德国是261台,而我国仅为10台,差距十分明显。

自动化机器人

以“数字化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已经到来,而这个革命的主角就是工业机器人。在中国人口红利减弱的背景下,中国工业化要创造新的竞争力必须进行变革,生产线上机器人的应用会越来越多。有专家预测,中国工业机器人几年内或将迎来井喷式发展,而非简单的线性增长。

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增长空间很大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榊原伸表示,过去4-5年间,世界机器人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行业平均增长率为8%-9%。据联合会统计,近年来世界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年总产值约250亿美元,据此预测2013年世界机器人行业还会持续增长。在中国逐步向老龄化社会迈进以及人工成本连年攀升的背景下,一线产业工人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而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设备因其优势,市场占有率会逐步增加。

其次,制造业已成为国际竞争又一激烈领域,客户定制、柔性制造、成本和效率及全球资源整合等方面,都是各国制造企业竞争的重点。而通过工业机器人提高制造业智能化水平,以期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成为不二选择。特别是近些年,中国企业由劳动密集型不断向技术领先、自动化、智能化迈进,进一步推动了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在未来的5-10年内中国的工业机器人行业还会有较大的发展。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安全生产意识的增强,特别是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工业机器人将会得到更大规模地运用。

有关人士还预测,在未来的中国,一般工业领域对机器人的应用将会加强,尤其是今后在物流搬运行业、电子电气行业、食品饮料行业、生化制药等行业,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机器人展会

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如何破局?

目前,世界工业机器人装机总量已达到一百多万台,主要分布在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以汽车制造业为例,每万名生产工人占有机器人的数量,日本为1710台,意大利为1600台,法国为1120台,西班牙为950台,美国为770台,中国还不到90台。如果考虑到制造业整体对机器人的需求,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有鉴于此,国际机器人产业巨头纷纷在华建厂,全力拓展中国市场。

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市场竞争很激烈,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我们和国外相比价格才有优势。汽车、电子装配、化工、物流等领域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很大,国家应将这些领域作为工业机器人批量化应用的重点。

除了规模化,工业机器人主机的成本和可靠性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挑战。在企业的生产线中,工业机器人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一旦出现故障,必然会对企业的生产效率造成影响。目前国产的工业机器人已经可以进入汽车零部件工作站或码垛工作站,但却很难进入汽车生产线。这正是我国工业机器人可靠性不高所导致的。

专家指出,首先是路径选择的问题。从世界其他国家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情况来看,选择的路线并不一致。比如,日本选择的是“仿人”的路线,并希望从工业领域推广到家用领域。然而,由于成本过高,技术过于复杂,这条道路的前景并不被看好。相比之下,美国则从软件和嵌入控制等方面发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机器人

对于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建议,工业要规模化,服务要嵌入化。但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长期存在这样的怪圈:由于采购量小,所以成本和定价高,这使得用户的投资较大,并导致市场始终做不大。

要想快速、顺利推动中国智能工业的发展,企业应该做到高瞻远瞩,脚踏实地。对于新建企业,在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化的应用,比如所有的设备都考虑自动化接口,那么将来的发展就会很顺畅。而对于老牌企业,也一定要想尽办法,尽早进行智能化改造,早改造早受益。“这是一个拐点,也是历史的机遇。技术创新和原始创新,是我们掌握主动权的关键

更多>推荐图片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