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制造2025”概念走红,未来的智能工厂中,有一个关键要素不能缺少,就是“机器人”。下周一,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将在北京举行。如何把工业机器人做强,把智能机器人做大?这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方向。在人口红利越发微薄、技术升级越发紧迫的制造业格局之下,作为传统的制造业重镇,广东东莞已经率先启动“机器换人”。这是制造业企业技能改造的主动需求。
在工人平均工资不断上浮的情形下,东莞仍持续多年遭遇“用工荒”。今年,东莞日常性的用工缺口已经有10万人之多。依靠“机器换人”全面升级生产流程、改变用工结构,已经成为诸多企业的必然选择。
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是否会造成工作机会减少的困惑?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的观点是,大多数机器人只是替代人类在特殊恶劣环境下工作,不会构成就业威胁。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东莞市经信局调研的结果显示,当地参与“机器换人”项目的企业中,75%的企业用工没有减少,有些企业在大力引进技术人才的情况下,用工甚至不减反增。而从更加长远、深入的角度来衡量,让中国制造业从大做强,完成智能制造升级,智能机器人正是发展的突破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机器换人”的意义,不仅仅是简单的“做减法”,它更大的意义是“做加法”。
东莞是制造业重镇,“机器换人”的战略转变在这里具有代表性。事实上,放眼广东乃至全国,“中国制造”的情形不外乎如此。不断增加的用工和制造成本,正在加速蚕食制造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传统的“中国制造”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而言,“机器换人”是不是全面升级生产的最优路径?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进行解读。
苏海南:毫无疑问这肯定是提高劳动效率必然趋势和潮流,中国现在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像东莞这些发达地区,已进入到中后期,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客观上就需要大量使用机器人。而且使用机器人也是制造高精尖产品的需要,是成为制造强国的需要,这些年人工成本等上升幅度比较大挑战需要。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国家前不久颁布中国制造2025,规划里就明确提出这样一个要求。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记者:哪些领域,机器人的应用会得到比较深入的普及?
苏海南:大概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高精尖行业产业。因为产品制造,靠人工去做也是做不到。另一个方面像富士康劳动密集型重复性劳动的,就是耗手力、耗眼力、耗精力,这样特别单调,它可以用一些比较简单机器人来代替人工,这样效率也更高。也可以有利于应对人工成本大幅度上升挑战。
记者:像富士康这种简单的重复性劳动,被机器人替代的话,人应该怎么办。比如一些日本汽车生产商,机器人已经可以在无需监管下不间断工作30天。而且用机器人取代人类,劳动力成本可最高能节省90%。机器换人,到底是不是简单的人工劳动力的减法?
苏海南:这是不会的,历史上有多少次,特别是19世纪、20世纪刚开始机械化的时候,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人们的担心,会造成重大劳动力的失业。但是实际上都没有,同样这一次机器人的使用,不是只有负面的因素,也会带来新的就业,哪些呢?比如机器人的研发人员,操纵机器人的人员,还有维护、修理机器人的人员,这也会带来一系列的新的就业的需求,机器人使用并不是简单只有减。它会带来一个促进,要求劳动力的素质大幅度的提高,很多地方恰恰是因为使用机器人以后,还缺口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的供应,反而造成一个有事没有人干的状况。
记者:从用工未来的方向来看的话,会促进现有低端劳动工人去学习去改进,成为更高技术方向的要求。美银美林的报告预计,十年时间内,机器人将接手制造业45%的工作。牛津大学的研究成果认为,这场革命将导致未来二十年有35%的英国工人和47%的美国工人面临被科技取代的风险。中国的工人会面临什么风险呢?
苏海南:机器人的使用会带来新的需求,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会带来2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它确实会来加剧结构性就业的矛盾,如果有些行业企业集中性的在一段时间里面大量使用机器人,确实会引发一部分的裁员,同时也会要求劳动力素质大幅提高,造成新的短缺,就会形成结构性就业的矛盾。
机器人的大量使用会带来新的就业需求,也会带来部分劳动者要下岗,一个是正面宣传,让大家理解并正确应对挑战,同时要有应对方案,比如说像东莞劳动力密集行业比较多,又具备大量使用机器人,对于行业企业,要有一些应对的方案,主要就是政府要指导、引导这些企业怎么使用机器人,同时政府一定要帮助劳动者努力提高素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比如健康医疗、教育、社区服务,让原来从事简单重复劳动被机器人替代下来的劳动者有新的就业方向,对确实出现的临时性的失业人员给予必要救济。这样有利于我们产业升级换代,有利于中国由世界代工厂变成中国智造,成为真正的智造强国。
记者:中国制造2025肯定不是简单几个机器人就完成的,更大的目标是什么?通过新的生产格局生产方式变化,在世界制造业竞争中有所变化。
苏海南:中国制造2025规划里所追求目标,就是把现在世界代工厂这样一个世界产业链低端,向中端甚至于高端发展。只有那样,才能真正成为由中国的一般的代工厂变成中国的制造,中国创造,中国智造,那时候我们进入世界产业链条的中高端,在国际上拉出自己的品牌,像中国的高铁等等,今后我们国家才能够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成为强国这样奠定工业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