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的观念中,人口拥挤、设施密集、高楼林立的大都市,向来都难以和“能源产地”挂上钩。但如今,一些被视为“死角”的地方,开始成为日本各大城市里的新能源“产地”。
东京品川区大井阜头中央海滨公园是一个总面积达到45万平米的公园,这里包括空调暖气、热水淋浴等,可以说是一个能源消耗大户。这个园内枝繁叶茂的针叶林还有广叶树不但打造了惬意的自然环境,同时也促成了能源新的产出。
据有关方面统计,包括周边16处公园在内,每年修剪掉还有自然脱落下来的枝叶大约是在60吨左右,经粉碎处理,通过干燥转化为生物能原料,然后让它燃烧释放热能,这样一来,就可以满足公园体育中心所需热能的7-8成,年均节约费用大约100万日元。
另外,木造住宅解体后的废材、城市居民区下水道污泥产生的沼气、燃气供暖产生的余热等,都在悄然成为东京市内看不见的“新能源”。这种能源产出空间出现更多潜力,这引起日本政府的高度关注,开始大力研究并且进行推广。
日本所以钟情于这种“变废为宝”的做法,因为其好处多多,最起码可以“一箭三雕”。
首先,缓解能源不足是一个有效手段。资源匮乏、能源短缺是日本长年面临的棘手课题或者说根本就是日本国家的短板。每逢夏季用电高峰还不得不举国 “节能”,活用城市垃圾,看上去似乎杯水车薪,实则潜力巨大。比如拿污泥沼气来说,日本国土交通省推算,全国大约有2200所下水道污水处理场产生的污泥总量每年大约220-230万吨,如果把他们都转换为能源用来发电,将满足大约110万户家庭的需要。在核电使用摇摆不定、传统能源的环境跟资金代价日益昂贵的背景下,城市垃圾能源已被视为一颗新星,也许这颗星星暂时只有点点星光,但却前途无量。
其次,兼具环保效应。随着全球温室效应加剧,日本作为能源消耗大国,面临的减排压力也更大。同时,像东京、大阪这样人口密集、工业集中的大都市也都不同程度地陷入环境困境。垃圾转换成能源,无疑是最为理想的环保手段之一。比如我们现在看到关东圈地区每年大约产生的木造住宅解体废材大约有18万吨,用于发电可以年均减少12万吨、也就是说大约2万2千户家庭排放的二氧化碳有相当数量。
第三点提升“自产自销”的意识。因为自产自销本是地方城市推动本地商品自我消化的一个概念,如果把它运用到垃圾能源领域也是这个道理。垃圾处理、环保设施的一些保养,对于经济不振的日本地方城市来说,应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是造成地方财政难的一个主要的问题。现在变废为宝,对于他们增加各地自主“求生”还有一种意识、能力具有一种非常积极的作用。
不过,日本业内人士也介绍,说有关收益回报周期需要低则10年,多则几十年,仅仅靠一个公共机构或一个团体是没有办法承担的,需要企业、政府、民间三方面联动协调,而且能够要有耐心、花很多时间的,不过日本都市功能建设、运行体制较为成熟,这种能源产出的新突破和新尝试,体现出其正在朝超精细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