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北京市再次配置小客车指标。与以往不同的是,新能源汽车指标不再“摇号”,只要符合申请要求,一律获得指标。这也意味着,继深圳之后,北京成为全国第二个取消新能源汽车限购的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支持新能源、小排量汽车发展,已是当前调结构扩内需的重要措施之一。近期有关支持政策密集出台,最近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各地不得对新能源汽车实行限行、限购,已实行的应当取消。
北京购车“摇号”,控制机动车增长的两个主要目的,一个是治堵,另一个是治污。为了治堵,该市在每周限行一天的基础上,逐年减少“摇号”指标,最近一次摇号的中签率已经逼近200:1。为了治污,该市又分出一半专门指标配置新能源汽车,且于今年初取消了新能源车限行。两相对比,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新能源汽车满足“刚需”,以至于新能源汽车的指标也变得抢手起来。
现在,不限行、不限购,新能源汽车能否就此驶上发展“快车道”?恐怕还要回答好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新能源汽车足够好吗?根据续航里程不同,新能源汽车可享受3.15万元~5.14万元不等的国家补贴。再加上地方配套补贴,每辆主流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额度近10万元。即便如此,新能源车的终端售价还要比同级别、同样舒适性配置的普通汽车贵很多。抛开技术成熟与否、安全性是否充分验证以及产品自身质量等因素,单就经济性而言,新能源汽车毫无优势。
第二,“里程焦虑”怎么办?新能源汽车最大的发展障碍在于充电与续航。目前,充电设备正在迅速布局,但还远未到“足够方便”的程度。充电速度慢、充电设施通用性差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果可替代性不够高,传统汽车将依然是首选。如果不断出台的措施是把购车刚需“逼得更紧”,那么,“被逼无奈”的选择一定不会有太好的体验。
第三,市场能否更开放?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放开新能源汽车限购,仅限于地方目录内的“指定车型”。新能源汽车本身选择余地就不大,能列入这个目录的型号更是少得可怜,且多为本地产品。购买国际一线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依然需要使用普通小汽车指标。又是补贴、又是限购,让“本地货”成为“温室的花”,真的能茁壮成长吗?
第四,治堵的事怎么办?不限购,不限行,新能源车多了,治不了堵反添堵;庞大的存量普通汽车排放依然得不到限制,治污的事更没着落。尽管公众对机动车限购政策诟病颇多,但这已经是目前正在实施的最有力治堵举措。如果放开闸门,对交通压力的控制思路就必须由总量控制变为使用限制。是进一步通过行政手段限行,还是通过经济手段征收拥堵费,恐怕都不是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