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发展机器人产业也可谓是时之所需、势之必然,国家也适时发出一系列信号为机器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去年6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表示,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机器人产业在中国迎来了发展史上最闪耀的一刻;
千呼万唤始出来,今年5月19日,我国实施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终于出台,这份行动纲领主动适应了制造业发展潮流,将“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作为大力推动的重点领域之一,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受政策利好鼓动,各地纷纷跟进,出台了相应文件,相关产业园遍地开花,机器人瞬间成为站在风口之上的热门产业,五花八门的机器人产业园竞相发出“宣言”:打造中国最大、北方最大、中部最大……好像先挖一个坑,就会长出一个巨大的萝卜。
今年7月,我跟随人民网组织的“网络大V龙江行”走进哈尔滨,哈南工业新城的机器人产业让人眼前一亮,无处不在的机器人作业仿佛带人进入了科幻世界,互联网技术和制造业的紧密结合,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制造的精准度,新兴产业的崛起为哈尔滨的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深刻变化。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都不容小觑,但是,从发展实际来看,更多的与机器人相关的企业和产业园区仍旧处在摸索阶段。国庆节前,媒体报道的一篇文章聚焦县城里的机器人产业园,园区里企业寥寥无几,却对外宣传年产值上百亿。究其原因,多是为追新而追新,项目盲目上马,配套设施跟不上。机器人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对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有很高的要求,你让做烧饼的去烹制一桌子满汉全席,这不是摆明了难为人家吗?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近年来,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起步比较晚、积累不够深厚,与发达国家比起来,中国的机器人产业仍旧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人工智能的整体应用水平还相对较低,简单点说,这就像中美科幻电影制作水平存在着一定差距一样。从生产研发上看,一些机器人生产企业仍旧是在采用“拼凑”组装,并没有掌握核心科技,进而形成从研发到制造、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从发展态势上看,随着国内多领域自动化依赖程度日益增加,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以及精密制造对操作准确性的严苛要求,机器人还可以取代人力在一些特殊作业环境下工作,越来越多的工业机器人将投入到生产制造中。因此,我国机器人产业不仅增速将稳步提升,市场空间也会越来越大。同时,这也对机器人产业的研发能力和生产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展机遇和环境大好,但是行业竞争也日益激烈,面对庞大的“蛋糕”诱惑,发达国家也竞相转战中国市场。在此背景下,中国机器人产业如何变被动为主动,摆脱技术追随者的尴尬角色,依靠自身优势突出重围呢?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创新驱动,产、学、研结合,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加强政策引导扶持和机器人技术路线的顶层设计,集聚人才、信息、技术、资本等要素,延伸完善机器人产业链条,提升机器人产业的专业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机器人的发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市场面前,人人都想分一杯羹,虎视眈眈之下,就需要中国机器人产业在创新驱动下,不断追求高端突破,占领技术制高点。同时,也需要注意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毕竟机器人产业太新了,为追新而追新只会得不偿失,这就要求地方政府既要保持理性,还要擦亮双眼,想钻政策空子的投机分子还是大有人在。一言以蔽之,机器人产业虽前景看好,地方政府还是要上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紧箍咒”,避免掉进“野蛮生存”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