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底,全国首例水库水源地综合治理项目在宜兴成功实施后,中宜水体修复有限公司总经理邵焜琨就格外忙碌。近期,全国几十家政府部门、企业慕名前来考察、洽谈,其中5个项目已进入前期设计阶段。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已有16个省市近40批次的考察团来宜兴环科园“问诊”找“方子”,一批身怀一技之长的企业成为“香饽饽”。
当下,环境追责机制使得地方政府及排污企业纷纷开始寻求治污良策,加上《新环保法》的出台,环保产业进入“掘金时代”。“宜兴40年的产业积淀为掘金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宜兴1700多家环保企业太多。”环科园管委会主任朱旭峰坦言,新常态下,走市场潜规则、低价中标的“江湖郎中”即将退出。通过转型突围,宜兴环保眼下已告别单纯以水处理为主,向气、声、固、土、仪和资源利用全方位拓展,一批细分领域“单打冠军”崭露头角,环境治理“全科医生”雏形初显。
“老本行”里尖兵凸显。宜兴环保靠水处理技术起步、发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但最大的问题是产品层次低、同质化严重,企业缺人才、缺技术。坚持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中补齐要素、求创新,成为企业突围一大共识。朱旭峰向记者透露了一组数据,目前,宜兴环保企业与国内外300多家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其中30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实现产业化。五年前,江华集团改变企业发展战略,从制造型转向科研型,将业务重头放在处理疑难杂症上。2013年,公司与以色列魏兹曼研究院开展合作,把两项处理重污染工业废水技术引入中国,今年上半年,又和韩国lg集团“联姻”,成为国内首家获得该集团水处理膜技术授权的企业,斩获多项新工艺的同时,通过合力研发,公司业务从单一的市政污水延伸至油田、医疗、化工废水等几十个领域。
坚守旧业的同时,谋篇全面发展。10多年前,远兴环保在同行业内既没有显赫的业绩,也没有丰富的资源。然而一个差异化的决定——进军声处理领域,将企业推到了行业制高点,成为国内最大的声屏障生产基地。近些年,企业拿下京沪高铁、沪昆高铁等多个重大项目,产品在铁路、地铁等领域占据半壁江山。去年,由中科院与环科园合作成立中宜生态土研究所,填补了宜兴环保土壤修复领域空白。为解决河湖淤泥的环境污染与资源化利用问题,该院采用自主研发的河湖淤泥生态改性固化路基土专有技术,将河道中淤泥质土改性后直接作为路基填料进行资源循环利用。日前,该项技术已在宜兴、常州多地开展应用。
废气治理专家双盾环境、生物环保技术专家博大,垃圾渗滤液处理专业服务商新奇……一批细分领域“单打冠军”为“环境医院”提供了有力支撑。日前,22幢小楼、10万平方米的总院已经竣工,集聚了污水处理、固废资源化、污泥处理、土壤修复等“专科门诊”,目前已有11家在细分领域有优势或有独特技术的环保企业成为首批“特色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