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长虹智能制造的智慧之道

2015-09-15    来源:中国电子报
0
[ 导读 ]:自今年以来,智能的标签在长虹身上越来越明显,基于智能研发、智能制造、智能交易三大基础平台,围绕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提供智能产品+智能服务,

自今年以来,“智能”的标签在长虹身上越来越明显,基于智能研发、智能制造、智能交易“三大基础平台”,围绕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提供“智能产品+智能服务”,成为一个真正“智能化”的企业,长虹正在朝着这个目标迈进。在这个环环相扣的战略中,智能制造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这些年长虹一直在积极推进智能制造,今年7月,长虹的彩电智能制造项目入选工信部《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成为行业的标杆。9月10日工信部组织召开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经验交流会,长虹是被遴选出来在会上进行发言的5家企业之一。眼下,中国正在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加速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型,长虹推进智能制造的思路、路径、方法和探索对很多企业具有启示意义。

顶层设计:打破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围墙

推进智能制造、加速转型升级,成为智能化的企业是每一个中国制造企业的梦想和目标。眼下关于智能制造的概念很多,从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到德国的“工业4.0”再到法国的“新制造”以及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在这些林林总总的“智能制造”概念之下,究竟哪一个是最适合中国企业定位的“智能制造”模式?很多企业感到迷茫。

长虹集团董事长赵勇认为:“智能制造”本身是一个极为宏观的概念,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产品,决定了智能制造的侧重点都是不一样的,但无论其形式和说法如何变化,其本质就是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以人为中心”,为客户创造更优质的产品、更便捷的服务。“这其中的核心就是把工厂和消费者之间的围墙打掉,要求企业建立起一套能够支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制造系统。”长虹工程技术中心总经理潘晓勇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说。

在长虹,打掉消费者与工厂之间的围墙、建立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系统,意味着几个维度要发生深刻的变化。

其一是产品必须是客户可以个性化定义的。长虹副总工程师阳丹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想让客户能够个性化定义产品,必然要求产品具有越来越明显的“软件定义”以及“参数化”、“模块化”的特征。现在长虹的产品,包括CHiQ系列产品就已经具备这样的特征,并且不断朝这个方向演进。在云端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长虹通过分析不同消费群体的使用习惯与喜好,开放定制参数,消费者可以通过定制参数的不同组合,挑选出适合自己的产品。这样的定制模式,既能够保证准确捕捉客户的个性化和差异化需求,又能够满足工厂规模化生产的需求,在生产制造规模化与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矛盾之间取得平衡。阳丹说,长虹的智能制造强调的是“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规模化和个性化两个维度都需同时兼顾。

其二是企业高速高效响应用户需求的资源组织和生产能力。潘晓勇对记者透露,在响应用户需求的维度,长虹以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为基础,通过USO(营销业务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执行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与客户进行交互,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强力支持,形成长虹快速响应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能力。通过管理技术创新、智能数字化系统的应用,长虹实现了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全部数据的统一管理,建立起了从企业内各部门到用户之间的信息集成,从而有效地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和产品开发速度。

在制造能力的维度,长虹以物联网信息系统为核心,研究并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多阶段混联离散型生产模式。这个模式以传感器、企业服务总线(ESB)、制造执行系统(MES)等技术为支撑,实现对生产系统、产品、设备工作状态的动态实时监测,在充分满足大批量生产的同时,也可满足多品种小批量混线生产。用潘晓勇的话说,长虹是以“IE(工业工程)+IT(信息化)+AT(自动化)+DFM(可制造性设计)”结合进行融合创新来实现制造环节的敏捷化、柔性化和智能化。

在资源组织的维度,阳丹特别提及了长虹在商业模式上的转型。事实上,在“产品+服务”的时代,尤其是物联网时代,仅仅依靠长虹一家企业的能力、仅仅依靠长虹一家企业的产品是很难满足用户的多维度服务需求的,尤其是当长虹将战略定位于“智慧小区下的智慧家庭”,成为围绕“人”的需求的“设备和服务”提供商时,长虹的商业模式必须要融入更多的服务与更多的设备,必须建立更开放的商业模式,成为一个真正的平台厂商,所以长虹的商业模式也必须发生深刻的变化,构建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用IPP开放架构将更多的设备、更多的服务以及更多的机构进行更高效的聚合与协同,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赵勇坦言,长虹在推动智能制造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其实也是中国制造业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因此,企业要努力突破现有制造理念和思维约束,一方面要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还要实现向高端领域跨越发展。“谁牢牢地抓住了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谁就抓住了产业发展的未来。而长虹的转型升级是通过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打造从消费者需求动态感知、产品研发、制造、交易到服务的一体化运营平台,构建低成本、高效率、敏捷的智能制造模式,打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围墙,满足个人需求的即视化、订单的便捷化、产品的个性化、服务的管家化,从而进一步助推长虹向服务型制造业跨越式转型。”赵勇说。

实施路径:由点到面全面推进

有了完整的顶层设计,如何将之从研发、制造、交易到服务的一体化运营的各个环节中落到实处,实现企业各个环节的运营完全由消费者的需求数据来驱动,尤其是如何在核心的制造环节上实现智能化,是非常多的中国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的制造企业不同,目前大部分中国制造企业的工业化尚处于2.0、3.0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因地制宜来推进生产环节的智能化,路径应该如何走?

长虹的经验是先“点”后“面”,先“局部”后“全面”,通过局部“点”的尝试来不断试错、积累经验,逐渐达到全面升级。核心是让整个生产制造过程能够更敏捷、更柔性、更好地与前端用户需求实现协调一致。

位于四川省绵阳市高新区的长虹模塑科技有限公司塑料注塑车间现在已经基本实现“无人化”。在数千平方米的车间里,几十台机床有条不紊地生产着各种模塑产品,除了偶尔有一两个工作人员在更换模具外,车间里很难再见到人影。操控这个“无人车间”的是以长虹信息化为支撑的智能化系统管理平台,通过现场数据的自动采集汇聚到信息化系统,在原本孤立的机床间建起了无形的通道,生产流程中每个环节的数据都在这些通道中实时流通,在后端平台实现交汇。因此,原本嘈杂拥挤的车间里不再需要工人全天候监控,贯穿整个生产线的生产数据可以在后端平台进行追溯和监控,产品质量实现了实时监测,这家工厂也因此升级为无人工厂。如何把原来由人操作的环节变革为由机器来操控,如何让整个工厂由数据来驱动运营,这离不开工业工程的创新,离不开工业工程与自动化的梳理与结合,离不开信息化。

在长虹旗下的电视二厂,平均每5.5秒钟,就有一台长虹的智能电视下线,而且是8条生产线同时生产不同品种的电视。这里是长虹集团推进智能制造的又一个工厂试点。这个工厂之所以如此地“柔性”是因为采用了先进的多组并行装配体系,使得其8条生产线能同时实现多个品种的生产,因为采用了先进的混流老化和混流调试,所以大大缩短了单个产品的老化试验时间与单个产品的调试时间,由于运用了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不仅可以实现自动化的分型包装,还可实现自动化的统计与分析。这个试点被长虹内部称为“F2”制造模式。

记者曾到过许多“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等试点企业进行采访,对于如何梳理、重构生产制造环节,朝着“精益化、敏捷化、柔性化、智能化”方向推进,由于所处的行业不一样,企业工业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程度不同,因此各个企业的推进方式也不一样,但都离不开在这几个维度的协同与融合创新。而且往往做得好的企业,在工业工程、信息化、自动化三个维度都有非常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人才积累。

现在长虹集团正在各个工厂通过“工业工程”+“信息化”+“自动化”为内核来逐步推进智能制造的进程。潘晓勇坦言:“长虹智能制造的模式是以工业工程为基础,在推进科学化管理和精细化生产的同时,同步科学地推进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运用,来发展适合家电制造企业特性的智能制造执行系统和工厂自动化,建立智能工厂”。事实上,长虹的这个推进路径充分体现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长虹之所以能够走在很多企业前面,与他们多年以来一直非常重视“两化融合”的历史息息相关。长虹智能制造的“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从2000年开始,长虹就意识到并加大了对信息化的投入。到今天,长虹投入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上的资金已经超过10亿元。长虹在智能制造领域,先后参与了国家标准制定18项,承担了工信部电子发展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等项目近20项,已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现在长虹集团正在旗下的多个工厂(包括电视、冰箱、空调、注塑无人工厂等)推进生产制造智能化,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中,电视产品实现了场地利用率提升30%以上、库存周转效率提升25%以上、单品成本下降10%、人均产值提升20%以上,成效明显、效率显著。以绵阳生产基地为例,工厂占地面积由4万平方米节约到2.3万平方米(提升42.5%),在多品种混线生产的情况下,人效提升40%以上,累计实现经济效益达20.8亿元。

长虹的目标当然不仅仅是在各个制造“局点”上实现“智能”突破,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希望以机器人、自动化设备等技术手段武装工厂,来满足内部制造效率的提升,其目的更是希望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将消费者的需求作为智能制造的最高标准,反向考量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让制造、物流、财务、营销、研发、运营全产业链完全实现“智能化“,推动全产业链实现大规模个人化需求定制的智能制造,才是长虹的目标所在。

阳丹坦言,未来,在长虹的“智能系统管理平台”上,从前端的用户需求到长虹的智能交易、智能研发、智能制造各个环节的数据将全面打通,生产的设备也不再是单一、独立的个体,数据将在不同设备之间流动,在全产业链流动,长虹将实现从内部产业协同到外部产业链全面协同,从更大的维度实现整合协同,达到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成为真正由数据驱动的智慧企业。阳丹说,未来5年,长虹将只生产定制的家电,随着长虹的智能制造推进,未来还将实现完全的”透明化“,实现定制的可视化,用户在下单之后,可以亲眼看到自己所定产品诞生的全过程。

 
关键词: 智慧 制造 智能 长虹
0
 
[ 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