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新能源,败也新能源。
超日太阳、天威保变、华锐风电,这些老股民们非常熟悉的大牛股,近期相继戴上了“*ST”的帽子。若干年前它们被资金疯狂追逐,缘于进军新能源产业,不料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连年亏损,股市“高富帅”瞬间变“吊丝”。
一段时间以来,新能源“过剩论”甚嚣尘上。其实,真正过剩的不是新能源,而是在海外“双反”背景下的新能源设备。我国政府正加大对于新能源应用的财政补贴,一方面可以调整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消化新能源设备库存。
产业之困
新能源设备过剩,大牛股变“*ST”
曾经,只要哪家上市公司放出风来,即将和新能源产业沾点边,这只股票会马上被疯炒一通。
天威保变原本是河北保定一家以变压器等输变电设备为主业的公司,2001年上市,2008年,天威保变试水新能源,从事多晶硅、单晶硅以及太阳能电池组件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当时多晶硅正处于价格高峰,国内有30多家企业上马生产,之后产能过剩,价格下滑,天威参股的多晶硅公司已停产三年,亏损严重。无论是原来以变压器为主业,还是最初染指新能源概念,天威保变都是资本市场追逐的宠儿。几年的新能源业务却成为“魔咒”,天威保变今年3月变成“*ST天威”。
3年前90元高价发行的华锐风电,今年5月5日变成“*ST锐电”。海上风电场和海外市场,也即“两海战略”曾是华锐风电的优势,但因国内海上风电场建设进展缓慢、海外市场需求疲软,华锐风电也陷入亏损泥潭。
相关概念股倒下,新能源“过剩说”泛滥。这不免让人疑惑,我们用的电仍然以煤电为主,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发电刚刚起步,何来过剩?
过剩的不是新能源,而是新能源设备。作为新能源的两大支柱,光电、风电均遭遇设备过剩的尴尬。以太阳能电池板为例,生产过程高耗能、高污染,原来国内的七成产品出口到欧洲,由于欧盟“双反”,出口锐减三成。
峰回路转
一度电补贴1.2元,地面光伏最热
“光伏设备出口,把生产过程的污染留在了国内,让发达国家用我们的设备发展清洁能源,为什么我们自己不用起来呢?”长清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吴先生说,国家近期接连出台新能源发电的优惠政策,就是要在国内兴起光电、风电的投建热潮,让新能源设备生产企业接过海外市场的“棒”,为其打通另一条销售路径。
去年9月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光伏发电价格政策,明确了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按照发电量进行电价补贴的政策,补贴标准为每度电0.42元,同时明确补贴期限为20年。近日,上海、浙江等地陆续出台政策,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地方再给予补贴,比如上海每度电额外补贴0.25元。在补贴政策刺激下,以往扎堆于电池、组件环节的光伏企业,纷纷投建光伏电站。
济南多家新能源公司反映,与分布式光伏电站相比,大型企业更倾向于建地面光伏电站,虽然前期投资更大,但补贴远远多于分布式光伏电站,每发一度电国家补贴1元,山东省再补贴0.2元。在长清,除三峡、长峡两家企业正筹建地面光伏电站,中能华辰也在选址。
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兴建,虽然一般十年之后才能回本,但稳定的财政补贴让企业感觉很踏实,发电项目需要采购大量太阳能电池板、风电机组,有助于新能源行业整体走出低迷。
道路曲折
屋顶发电自用,很多企业不“感冒”
国家补贴政策出台后,济南市发改委明确,将建设分布式光伏5.5万千瓦,主要利用工业园区的大型工业厂房屋顶。但相关部门在推进光伏电站建设时,遇到了来自工业企业的重重阻力。
“屋顶闲着也是闲着,如果工业企业不愿投资,新能源企业可以投资建光伏电站,工业企业就可以用上便宜电。驻济南的一家央企,我们多次登门做工作,都被拒绝了,理由是怕麻烦,说央企有的是钱,不在乎电价高。”一位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说,目前大工业电价也比较低,一度电甚至不到6毛钱,“外地为了推动光伏发电,提高工业电价,并且对高耗能企业限电,这种方式有必要借鉴”。
工业企业积极性不高,新能源企业也有顾虑,一旦工业企业经营不善倒闭,光伏电站成本回收期将更长。
业界一致的看法是,我国光电、风电发电所占比例不过1%,尚处于“幼年期”,只要国家重点扶持,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可以逐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