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吴春利
8月13日,刚从越南回国的吴春利接受了《中国能源报》记者的专访。就在上个月,他所供职的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工程”)同马来西亚捷硕公司(JAKS)正式签署越南海阳火电厂BOT项目投资协议。该项目是“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公司在越南单笔投资金额最大的项目,总投资达18.685亿美元。
目前,该项目的整体合同已经签署,此去越南,吴春利还需就一些具体细节与当地合作方进行谈判商讨。从他脸上洋溢的笑容看,此行目的似乎已经达到。
近年来,随着电力行业、市场及一系列政策的变化,作为我国电力勘测设计行业内绝对引领者的中电工程,也与同行业很多企业一样,逐步进行转型——市场由国内进军国外、业务从电力拓展到非电、渠道引入投融资……
吴春利认为,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落地,中国电力工程企业“走出去”已经迎来良机,同时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企业应提升实力规模,发挥各项优势,了解海外情况,不盲目跟风,应稳健发展。”凭借多年海外工程项目实际经验教训,吴春利点出了中国电力工程企业“走出去”之道。
“一大尝试”
涵盖“三步走”战略
中国能源报:您刚从越南回来,了解了海阳项目的情况,感觉如何?这个项目对于中电工程乃至整个电力工程企业的意义体现在什么方面?
吴春利:在我看来,海阳项目的进展很顺利,这种投融资建设模式深受越南政府和企业的欢迎,当地政府非常重视,毕竟这是越南国内装机容量最大的项目之一,也是中国企业在越南单笔投资金额最大的项目。对于中电工程来说,这算是一大尝试。这里面其实包含了我们“三步走”战略的全部内容。
中国能源报:具体是哪三步?怎么走?
吴春利:重点开发工程总承包,大力开发国际业务以及有序推进投资业务。这三方面不是分割开来相互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总承包方面,每年合同额占当年合同额的比例由2003、2004年前后的20%,增加到去年超过80%,今年上半年甚至达到90%,这种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国际业务方面,国内电力市场逐渐达到饱和。事实上,我们前两年已经预估到这种趋势,基建、设计等工程队伍供大于求,呈现“僧多粥少”的局面。我们由以前借助窗口单位开展分包,转为近两年“自主面向国际市场”的策略,国外设30多个办理处、分公司,加大独立总包力度,实现由“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转变。
投资兴企方面,公司从去年开始逐步调整战略,将所属科技开发公司更名为投资公司,成为投融资的重要平台;成功运作浙江海盐、湖南汝城白云仙和陕西延安黄龙界头庙等风电场项目,其中海盐项目运营半年来,效果大大超出预期。这次越南海阳项目,10月份投融资关闭,融资金额80亿元人民币,预计明年初项目正式启动。
海外投融资
需慎重
中国能源报:在您看来,电力工程企业在海外开展投融资项目,应具备哪些条件?
吴春利:海外投融资要非常慎重。企业只有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才好开展。一是资金,这是前提;二是强大的融资能力;三是懂得规避风险(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风险);四是拥有一支高素质国际运营队伍。
所以我认为,即便现在处于一个相对好的时机,企业的境外投资也不能盲目跟风,应专业且系统地评估自身实力和项目可行性。
中国能源报:风险该如何规避?
吴春利:政治风险方面,企业可以从满足中国政府的投融资规定以及规避企业自身投资风险的双重角度出发,统筹安排中信保的海外投资险。
中国企业将在国外面对使用不同信用和支付方式的客户,因此增加了交易风险。企业可以通过评估并购买针对交易方违约风险的保险加以防范。
各国法律法规关于保险和税收的相关规定不尽相同,不合规的操作往往会带来灾难性后果。企业需要考虑到风险敞口程度、保险范围、资金和税收、索赔和保险凭证需求等问题,通过全球统筹保险方案等不同方式应对风险。
带着优势“走出去”
赢得了解信任
中国能源报: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电力工程企业凭借廉价劳动力“走出去”这一传统模式的时代已经过去,似乎也不可能复返了。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吴春利:首先是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中国同类企业之间存在大量竞争;其次很多国家对中国企业了解不多,并未形成足够的信任。
中国能源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吴春利:中国企业应向发展中国家介绍我们的实力、规模、优势。实际上,在一些技术上我国很多电力工程企业与欧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甚至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欠缺的是国际经验和对标准的理解。每次出国,我基本都会向他国介绍中国企业的优势:过去10年,中国做过国外企业50年甚至100年没做过的工程。并且,作为“过来者”,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碰上的很多矛盾和问题,都与现在这些国家类似,能切实予以帮助。美国、日本等国的技术虽好,但未必适合这些国家。
中国能源报:在管理或制度层面,如何做才能更好“走出去”?
吴春利:随着中国政府“走出去”战略向纵深发展,中电工程将加强与银行及商业投资集团合作,进一步关注产业链的上游,即国际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及开发;进行结构调整,实现由承包商向投资商、服务商和运营商转变。中电工程不仅进行资本运作,还要向资产运营拓展;人才结构由以技术管理型为主向以商业运作、资本运作和高端对接型为主转变;企业文化由“工程承包商”到“项目开发运行商”转变;实现“战略、治理、经营、融合、组织、供应链、资金、人才、品牌、研发”国际化。
PPP结合智慧城市
从管廊着手
中国能源报:当前国内大力倡导PPP模式,越南海阳项目BOT也属PPP模式的一种。您如何看待这种模式的前景?
吴春利:这是下一步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方向。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政府势必大力倡导这种模式。例如,国家倡导智慧城市建设,其中很多方面就可以与PPP结合起来。最近李克强总理力推建设的综合管廊,涉及到很多企业和部门,政府和企业都要参与,适合采用PPP模式建设。
中国能源报:电力企业应如何参与?
吴春利:电力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优势,有选择地进入。中电工程会选择适合自身的项目,以EPC总承包为主;在总承包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将踏踏实实完成前期的勘测设计工作。目前,我们的工程管理部正在进行规划,对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进行挑选——这是我们着手智慧城市的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