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大兴长子营镇永和庄村的大兴区农业技术示范站的蔬菜大棚,只见一棵棵水灵灵的蔬菜根部都插着细长的注水管,据技术人员聂海斌介绍,这种灌溉技术叫输液式灌溉,插入到每棵蔬菜根部的注水管,可直接向蔬菜体内输入所需水分,既使有效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节水效果达到34%左右,又可以防止因漫灌等带来的水分蒸腾引起的室内温度过高、恶化作物生长环境、引发病虫害等问题。此外,水肥一体化还增加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肥料的浪费。如今,在北京市农业生产中,像这种节水机械新技术的应用已被农民接受,不仅节约了大量水资源,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
大田节水
多种节水抗旱作物种植模式
京郊传统的种植模式是玉米+小麦,这两大作物都是高耗水作物。而青豌豆、胡萝卜、马铃薯是需水少的作物,采用青豌豆+玉米、玉米+胡萝卜、马铃薯+胡萝卜的种植模式,就会调减高耗水作物,减少水使用量,并且提升亩均生产效益。
效果:2014年,房山区300亩示范区内的玉米+小麦的种植模式改为玉米+胡萝卜的种植模式后,亩纯收益1930元,水分生产率为22.7元/方,相对于传统种植模式,亩纯收益提高1.9倍,水分生产率提高7.3倍,比传统灌溉方式亩节水50%以上,劳动生产率提升2.5倍。
多法让土壤蓄水保墒
针对大田作物生产,采用土壤深松、秸秆粉碎还田、机械镇压、旱作播种、中耕培土的综合机械化技术,可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
效果:在密云县建立2万亩土壤节水保墒示范区,亩增加蓄水11-22方,年增加蓄水22万-44万方,亩提高产量50-60公斤,扣除综合机械化作业费用,实现亩增收20元,示范区年增收40万元。实现示范区内春玉米及谷子种植过程不灌溉,完全依靠雨水及土壤蓄水。
时针式喷灌
又称圆形喷灌机,是将喷灌机的转动支轴固定在灌溉面积中心,绕中心轴旋转的多支点大型喷灌机。常用的支管长度为400-500米,根据轮灌的需要,转一周要2-10天,可控制800亩-1000亩。但一次性投资较高,约为60万元(500亩)。
效果:地面灌可提高产量15%-25%。灌水均匀度一般可达到80%-85%,水的有效利用率为80%以上,用水量比地面灌溉节省30%-50%。大大降低了灌水劳动强度,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比地面灌溉方式可以提高效率20-30倍。大大减少田间内部沟渠、田埂的占地,增加了实际播种面积,提高耕地利用率7%-15%。
设施蔬菜节水
运用“输液”原理灌溉作物
输液式灌溉技术运用“输液”原理,将各个注水管插入到每棵蔬菜根部,直接向蔬菜体内输入所需水分,使有效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效果:在大兴区大棚番茄种植中开展应用试验表明,在相同管理条件下,输液式灌溉技术比传统灌溉节约用水12.7方,节水34%,产量增加23.8%。
日光温室远程监控节水灌溉系统
该系统可通过远程灌溉控制平台和现场控制箱设置灌溉的时间段,并可根据灌溉用水量、温室温湿度实时和历史信息记录数据,适时调整灌溉水量。
效果:目前该系统已在顺义区、昌平区等多个区县的试验基地安装运行。解决了日光温室中灌溉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低的问题,提高了温室管理人员的劳动舒适度和工作效率,减少了日光温室农业水的浪费。
新型膜下微喷
新型膜下微喷节水灌溉技术主机采用汽油机动力,不需要外部供电,一套设备可供多个冷棚使用。
效果:在顺义区冷棚生菜种植中开展应用试验表明,与常规浇灌模式比,每亩节水可达73%,节约电费14.67元,节约灌溉时间26%,每千克生菜耗水量节约67%。
改进水培种植技术
水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植物无土栽培方式,其核心是以珍珠岩为介质,植物根茎固定于定植篮内,并使根系自然垂入植物营养液中,这种营养液能代替自然土壤向植物提供水分、养分、氧气和温度等生长因子,使植物能够正常生长并完成其整个生命周期。
效果:通过前期试验表明,水培生菜的亩产量是常规种植生菜的14.8倍。常规种植的千克生菜肥料成本是水培生菜的4.5倍,耗水量是水培方式的6.8倍。
林果节水
林间覆盖蓄水保墒
将果树残枝粉碎覆盖在行间,或者在行间种植花草,增加地表覆盖面积,降低行间地表蒸发量,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实现节水、保水。
效果:可实现亩节水16方,土壤蓄水量增加5%。
畜禽养殖节水
污水处理再利用
畜禽粪便中的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是高效的肥料,分离后采取堆肥发酵处理。可以将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送堆肥场直接作堆肥,其产生的多余废水返回污水处理站继续处理,用于果园用肥、种植用肥以及蔬菜用肥,这样既能变废为宝,同时又能彻底治理粪污。
效果:养殖100头猪每天污水排放量为1.75吨-2吨,平均1.8吨,其中可提取90%的水进行再循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