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一直以国家和政府推动为主,集中在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等公共服务领域,项目资金也主要来自政府,或者通过公共部门直接融资,缺少市场力量的参与,特别是难以形成社会资本广泛进入的市场化推动模式。这就造成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一种单纯投入或缺少市场回报的投资行为,项目的长期运营缺乏可持续性。
从2014年以来,国家政策层面对智慧城市建设越来越重视,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都明确提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由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的目标。而进入2015年以来,不管是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公司纷纷跟地市签署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还是各地密集推出建设规划,都让智慧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有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正快速向二三线城市和区县蔓延,在我国地级市以上城市中,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已超过60%,呈遍地开花之势。
在近日举办的“2015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高峰论坛”上,有业内专家表示,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当下我国经济应对下行压力和推进“互联网+”战略的突出亮点所在。
不过,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各部门信息条块分割,使得信息无法联通,造成信息孤岛现象,已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此外,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投融资方面难题也在日益凸显。在此次论坛上,多位参会嘉宾都表示,目前智慧城市建设无成熟商业模式,资产难以评估,金融机构难介入;或者有机构有资金跟进,但地方政府缺乏顶层制度规划,也使得智慧城市效果不佳。
“智慧城市建设要创新机制,市场主导,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至关重要。”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在发言中表示,国家发改委将创新智慧城市建设运行机制和投融资模式,通过各种方式推动企业与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激发社会活力,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钱从哪里来?
“钦州市推出14个智慧城市项目,计划投资是22亿元。初步规划地方财政大概能拿出一到两亿,剩下的钱怎么办?”钦州市发改委副主任马相聪在此次论坛上直言,这是我们最担心的,也是最难的问题。如果引入社会资本,政府需要做什么,怎么实现盈利,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一直以国家和政府推动为主,集中在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等公共服务领域,项目资金也主要来自政府,或者通过公共部门直接融资,缺少市场力量的参与,特别是难以形成社会资本广泛进入的市场化推动模式。这就造成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一种单纯投入或缺少市场回报的投资行为,项目的长期运营缺乏可持续性。
“智慧城市涉及面广,涉及城市运行,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涵盖城市管理、政府服务、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安全保障、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需要投入的资金很大。”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信息化研究中心咨询师徐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同时,智慧城市项目很多涉及社会利益,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而建设周期又往往比较长,短则几年,长则10-20年。
她认为,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基本上都处于烧钱阶段,政府要取得回报需要很长的时间。一些可以完全商业化运营的项目,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项目建设,待项目建设完成到真正投入运营,需要较长的时间。另外,一些应用,如,雨水、污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地下管线的智能化改造,是智慧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目的是实现对地下管线的实时监测和故障预警,这是属于城市管理者提供给普通市民的最基础的设施服务,是很难通过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来盈利的;一些基础数据库也很难通过商业运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它产生的是社会效益。
随着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下滑,以及对地方债管控的收紧,原来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智慧城市建设,不得不更多引入社会资本。
2014年11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七大领域的投资建设,并着重强调了要“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这对智慧城市建设来说,无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智慧城市发展要靠投融资变革来推动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PPP模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单纯依靠PPP模式来解决融资难题,还需有其他体制支撑。
“PPP模式关键是要让民间资本看到盈利预期,愿意参与,而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些项目,很多盈利模式暂不清晰。另一方面,PPP模式多适用公益性或准公益性项目,即政府需要以财政资金支付企业,所以地方财政收入状况是很重要的参考因素;另外,PPP合约签订的边界是否清晰,即政府和企业之间彼此权责分配是否清晰也很关键。”本次论坛上有企业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控国联董事长苗全旺在论坛上表示,作为投资机构最担心的是钱花到哪里去,怎么保证合理回报。智慧城市投资很多为轻资产,社会上缺乏相应的评估制度,现在也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地方政府甚至某些省级政府层面,还没有顶层设计可供参考,这些问题都导致资金对进入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观望态度。
徐靖认为,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要拓宽投融资渠道,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特点,广开投融资渠道,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重要渠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以政府扶持资金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建设。
“智慧城市的发展要靠金融创新来推动。”中国城市与小城镇研究中心副主任乔润令在论坛上表示,经历了这两年发展的中国城镇化上半程已经结束,在下半程的发展中智慧城市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创新需要金融的支持与配合,金融创新已经成为智慧城市下一站的重点议题。
乔润令认为,政府的融资模式不能再依靠过去的土地财政模式,而要引入社会化的资金,包括采用PPP的模式。其次,智慧城市的创新主体是中小企业和年轻人,这个群体在创新创业的时候往往没有抵押物,因此风险投资必须要跟上。再次,金融机构现有的模式对于依靠智力资本的创业者来说融资成本非常高,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才能真正为智慧城市提供扶持。
华为智慧城市首席专家赵青在论坛上则提出要从城市圈和城市群的高度推进智慧城市产业金融的发展,也就是从城市群、城市圈、经济带的角度出发,协同不同城市智慧产业的整体建设。
“除了投融资平台,还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考虑城市圈的整体发展,走集约化建设智慧城市的道路。”赵青表示,目前很多小型的城市建立自己的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但是真正的数据承载量其实并不充足,在数据中心的运维和服务等方面也将面临诸多问题。从中心城市或者是城市圈的角度出发,协同融资、共建发展,才能真正突破智慧城市推进过程中的融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