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共同发布的《土地整治蓝皮书:中国土地整治发展研究报告No.2》(下称《蓝皮书》)指出,我国土壤污染形势严峻,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需海量资金作为支撑。
应该承认,土壤污染是人类社会进步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并进而造成农作物中某些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即称为土壤污染。可以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国家,都或多或少面临着土壤治理和修复的问题。
从土壤污染的构成上看,土壤污染物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含砷、硒的化合物等。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氰化物、石油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厩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
一直以来,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的工作始终围绕保护耕地展开,这对于迫切需要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力保粮食安全的我国而言,显得十分必要。在政策层面,国家也早已将土壤修复纳入我国土地整治以增加耕地总量的体系当中。
《蓝皮书》指出,对污染土地、退化土地、损毁土地等的综合治理修复是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我国先行在“长株潭”地区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试点。总体上看,我国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刚刚起步,发展较慢,还远未形成规模和产业化,与先行国家和地区相比总体差距很大。
在记者看来,这一定位和表述可谓十分客观和准确,并未盲目地夸大我国目前的土壤治理成效,毕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有关环境污染的意识培养也是近年来才逐渐成型的。特别是,相较于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环境污染类别而言,土壤污染的“冷门”属性依然存在。
正因如此,国土资源部通过蓝皮书的形式对土壤污染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逐一罗列,意在对有关政策制定形成必要指引和呼吁,特别是希望能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根据《蓝皮书》,土壤修复有几个关键问题仍亟须破解:一是法治建设,二是规划引领,三是技术创新,四是标准规范,五是资金保障。特别是资金问题,我国土壤污染形势严峻,治理与修复自非朝夕之功,需要海量的资金做支撑。
显然,将资金视为最为关键的问题十分实际,这也绝非是政府一家之力就能够承担的。《蓝皮书》援引美国通过立法批准设立污染场地管理与修复基金,即“超级基金”为证介绍,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用于污染土壤修复方面的投资约1000亿美元,至今仍有50万幅地块需要治理。
这一数字意在对外表明何为“海量资金”,显然,对于我国而言,同样需要建立相关的融资渠道和机制,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就是,必须通过政策机制设定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参与其中。否则,少了资金保障的土壤修复,势必将让一切有关土壤修复的技术、规划成为空谈。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早在2009年,我国就掀起过有关土壤修复的讨论,特别是针对重金属污染,来自国内权威的专家团队也曾提出过治理路径(比如“蜈蚣草”种植,一种“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术”),应对诸如重金属污染等土壤修复难题。资本市场上有关土壤修复板块的公司也曾迎来较大幅度的股价上涨。但时至今日,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仍旧维持“原地踏步”的状态,其间透露的问题不可谓不重要。
其一,《蓝皮书》所述诸如法治、规划、技术、标准规范等都是急需政府主导制定的,并应该尽全力促进实施和落实的内容,这些还有赖于决策层科学、准确地把握我国土壤修复现状,并对未来治理路径和方向准确预判。
其二,有关土壤问题的国家及地方有关部门,如环保部门、国土部门、农业部门等应该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针对企业排放污染物导致土壤污染、土壤治理修复责任承担、污染违法行为的处罚等,有必要尽快形成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在促使土壤污染存量治理发挥成效的同时,给增量污染带上“紧箍咒”。
其三,也是记者以为当前最为重要的方面,是应该将土壤修复作为既定政策目标融入新时期城镇化进程当中。众所周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面临着耕地大量减少的事实。与此同时,大规模、无序、不计环境成本和代价的土地开发极易导致土壤污染的多发。因此,一套科学、有序、不以不断扩张土地为目的的城镇化发展方向逐渐确定,如果能将土壤修复纳入国家乃至各地城镇化进程的有关规划当中,并作为与城镇化发展指标同等重要的考核内容之一,想必将让肆意破坏土地换取地方、企业发展牟利者心存顾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