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续两年亏损后,华锐风电日前终于实现扭亏为盈,股票也随之撤销退市风险警示,顺利摘星脱帽。“重塑华锐,力臻卓越”正成为公司的新使命。对于一家曾经如日中天,也历经折戟沉沙,而如今重新出发的企业来说,对其自身处境与产业形势有何预判,记者日前采访了华锐风电主管技术的高级副总裁金宝年。
蓄势海上风电
记者:新管理层掌舵后,对华锐风电的技术研发是否做出了一些调整?
金宝年:新管理层对公司战略做出了一些调整,但对技术研发领域的重视一如既往。技术是企业的核心,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拓展新技术方面,比如新机型的开发,这包括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两个领域。
陆上风电经过这几年发展已经达到一个不错的程度,未来几年,海上风电发展将迎来一个高峰期。根据整体规划,2015年全国海上风电要实现装机500万千瓦,虽然从现实情况来看没能达到预期目标,但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海上风电市场启动是迟早的。为了迎接海上风电高峰期的到来,我们特别重视做相关技术储备,比如,针对沿海风资源情况应该采用何种机型效率更高等,希望在海上风电时代到来时,华锐风电能够再度领跑。
记者:从现状来看,海上风电的发展速度大大低于预期,您认为是哪些因素阻碍了海上风电市场的发展?
金宝年:我认为主要还是电价因素。以当前的技术来衡量成本效益,业主对收益率还是有点担心。我们2010年中标的海上风电项目现在也没上,当时的中标电价是0.7元左右。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是一个国家级示范项目,它的电价是0.9元以上。从东海大桥项目的经验来看,建设成本和运维成本比陆上风电要高很多,在技术和运维方面海上风电都有特殊性。除了电价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是海上风电涉及海洋资源开发的综合规划,海洋资源该如何整体开发目前还缺乏综合统筹考虑。
与信息化智能化融合是大趋势
记者:就陆上风电而言,您认为风电整机商正面临哪些新的挑战?
金宝年:当前,好的风资源越来越少,怎样实现风电场效益最大化,作为风电设备制造环节必须考虑。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技术创新降低风机制造成本和业主运维成本,提高机组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记者:据您观察,风机制造呈现出哪些新趋势?
金宝年:一个趋势是容量大型化,另一个趋势是智能化。无论是从德国的工业4.0来看,还是从我国推出“中国制造2025”来看,信息化、智能化与制造业的融合都是趋势。实际上,智能化不仅能降低风机制造环节成本,也有利于降低风电场后期运维成本。
风机无人控制并且布局分散,把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应用其中有助于降低整体运维成本。我们也在做这方面的布局,包括制造过程与运维过程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运维故障诊断、运维建议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记者:能源互联网概念现在很热,您认为它能给风电行业带来哪些变革?
金宝年:能源互联网在风电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风电场开发管理方面。在实现风机数据共享、促进风电消纳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维斯塔斯、西门子等跨国巨头都在推出8兆瓦甚至10兆瓦的大容量风机,华锐风电是否也会考虑做更大容量的风机?
金宝年:我们也有这方面的考虑。我们承担的科技部863计划“超大型增速式海上风电机组设计技术研究”(10兆瓦)项目,已完成全部技术开发,并已于2014年9月通过科技部的技术验收。就目前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的现状而言,大容量风机的需求并不那么强烈。我们将根据海上风电的发展情况,开展后续工作。
记者:从中国风机市场状况来看,外资品牌份额越来越少,国内整机商占据绝对主导,这是市场自发竞争的结果吗?
金宝年:之前外资品牌的风机价格较高,中国品牌做起来后,外资品牌的价格迅速降了下来。目前,外资品牌风机在中国市场份额大幅缩小,中国品牌的成本优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风电后续服务很关键。国内整机厂商与业主在后期的运维服务方面衔接的更好,能提供更及时有效的服务。
质保争端折射风电之痛
记者:关于风机如何出质保期问题现在业界争论很多,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金宝年:这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它又反映出两方面问题:一方面,由于弃风限电现象影响了风电开发商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国内风机制造商提供的产品在这几年的高速发展中或多或少有一些质量问题,当然这些也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我认为,整机制造商与业主通过良好沟通,完全可以解决这一争议,实现共赢。
记者:如果业主不出质保,质保金拿不回来,对整机商造成的资金压力有多大?
金宝年:影响的确很大。这主要是两块资金,一块是大约10%的质保金,另一块是整机厂商继续负责运维,额外要投入人力、物力。比如,一个10万千瓦的项目,质保金大约是4000多万,一年的运维费用也需要几百万元。华锐风电的装机量很大,有将近9000台风机在运行,如果不按期出质保,合计起来对我们来说负担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