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曾在德国留学多年,归国至今仍对德国清新透亮的空气环境“念念不忘”。近日,在与德国驻中国大使柯慕贤面对面交流时记者了解到,德国的环境亦曾受到过工业污染的“伤害”,正是痛定思痛后的积极举动成就了德国今天如此清洁的环境。德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有哪些可资借鉴之处?德国环保企业与中国企业合作投资感受如何?在近日举行的“环境创新——中德共塑”环境创新会后,记者对柯慕贤大使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采访。
记者:很多人把中国的京津冀地区与德国的鲁尔区相比较,鲁尔的转型及环境治理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在环境和气候保护方面,德国有哪些可以分享的经验?
柯慕贤大使:中德两国有很多共同点。治理环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漫长过程。虽然目前在欧洲,德国是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工业在经济中占比达23%,与此同时又是环境和气候保护领域的领跑者,但上世纪60年代,德国工业增长也曾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德国也曾经历过雾霾的严重困扰,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中德两国都是制造业大国,且均是工业品出口大国。转型前的鲁尔区与中国的京津冀地区情况相似。伴随着中国京津冀一体化的迅速发展,污染问题也“如影随形”,河北省与当年鲁尔区的发展路径都是以发展钢铁和煤炭制造业为主。当时,鲁尔区很多矿工并不满意德国在鲁尔区推广新型能源,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并且在转型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失业率上升的阵痛问题。
回顾以往,鲁尔区严重的污染甚至造成部分居民的死亡。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德国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去工业化,二是促进技术水平发展。最终德国选择了提高技术水平。数十年过去了,那里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自1990年起有害物的排放减少了60%以上。
记者:在与中国环保企业合作过程中,德国企业有哪些感受?
柯慕贤大使:中德两国环保领域的合作已有多年,一方面德国在环保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中国对环境污染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未来双方在环境领域的合作将更加紧密。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在德国环保领域,90%是创新性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通常只有一项世界领先技术,需要得到知识产权保护。目前,德方已经注意到中国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可以说这是中德企业间合作的关键。
记者:近期,中国环保政策接踵出台,德国企业是否会借政策“东风”,利用自身先进的环保技术加大在中国的投资?
柯慕贤大使:这取决于企业,德国政府不会干涉,同时也不会因为德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运行成本问题对企业进行相应补助,一切问题全都取决于企业自身。但同时,德国驻华使馆会积极提供中德企业交流推广的平台,例如此次德国大使馆联合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与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举办的“环境创新——中德共塑”环境创新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