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青年报》报道,大家能想象的汽车是什么样的?燃油汽车?电动汽车?有一位“科技狂人”却发明了一种“供电公路”,在空中架电网,给每辆大小汽车都装上“辫子”,搭在电网上通电行驶,还因此获得了国家专利。近日,这位“科技狂人”来到上海,推介他“颠覆性”的创新思路。
李庆宏在展示自己的设想
思路核心 大家都用电吧别烧油了
“这个供电公路的全称是:为行驶车辆提供公共供电系统的公路,简称供电公路。”发明人李庆宏看上去书生气十足,他激动地向青年报记者阐述他的发明思路:“解决燃油汽车空气污染问题,就是要让车不烧油,那车的动力从哪儿来?从电网来。这个方案就是提供了一个能为一个城市几百万辆车提供行驶电力的公路公共供电系统,这样就可以让城市所有市民都用上相应的电动车作为出行工具。”
根据李庆宏展示的设计图,不由让人想到了上海公交目前仍在使用的“无轨电车”。只不过,李庆宏想把改良后的“辫子”按在每一辆车上。
“新系统所要支持的电车增加了上万倍,所以其硬件结构也有很大区别。”李庆宏对于几百万辆车的公共供电系统结构进行了改进:采用硬质固定的供电轨道。“因为新系统所要供电的车辆大大增加,那么供电系统的电压不能低,否则输电损耗会很大,并且要建很多变电站,明显不可行。而以前那种架在马路上方的带电、裸露、晃荡的电线网是不能用来传输高电压的,因此必须改成硬质固定的供电轨道。”
“此外,还要采用活动供电接口。因为车在路上行驶的情况多变,你不可能要求每个拿C照的小车司机都有拿A照的电车司机那样训练有素确保车在供电系统所连接的范围内开,所以必须要实现车与电网的灵活连接,使得在行驶中断开连接也没什么关系。”
加油要付费,那么汽车用电怎么计算?对此,李庆宏也有应对:每辆车都装上小电表,分别计价。
技术亮点 电脑统筹交通解决拥堵
众所周知,无轨电车的致命伤就是无法超车。对此,李庆宏表示,他的发明中另一项“颠覆性”的创新就是用互联网管理车辆,整治交通,彻底解决拥堵问题。
“以前的车都各归各开,现在数据通讯技术发达了,我们建这个公路公共供电系统的同时可以建个光纤+无线数据通讯网,让公路上所有的车都联网,这样公路交通管理中心的中央电脑就可以很方便地知道公路上每辆车的当前位置,以及每辆车的目的地、行车线路,就可以采用高性能电脑软硬件技术对所有联网车辆进行统筹的交通运输优化管理,这样就可以从总体上大大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并增加行车安全。”
李庆宏认为他的设计是完美的:这个系统建成后,车主只要输入目的地,车载电脑马上就能像百度地图一样计算出行车线路,然后报告给交通运输联网优化管理中心的中央电脑,一般只要所行路线不太挤,中央电脑立刻就会核准,若太挤中央电脑会给出更适宜的线路,然后车主只要按这个线路开就行了,这样就能把拥堵消灭于发生之前。
实现要求 全城汽车电动统一改装
李庆宏把与供电公路匹配的轿车称为“外接电动力小汽车”,并称这是“唯一能迅速妥善解决燃油汽车空气污染问题的方法”。
但是,李庆宏坦言,如果要采用这套全新的交通运输系统,所有的汽车都必须改装。成本倒是不高,制造一辆全新的“外接电动力车”只要2万元。“汽车贵的主要是动力系统部分。我发明的小汽车不需要昂贵的燃油发动机或蓄电池组,驱动只需要一台大约7-8千瓦的交流电动机,不同的设计、配置可以有不同的定价。比如可以生产一些20多万元的蓄电池/外接电混合动力车,或者10多万元的燃油/外接电混合动力车。”
李庆宏估计一辆1吨的家用外接电动力车跑100公里大概要消耗12至15度电。
除了市民自驾车外,李庆宏还设计了一些“智能车”:“以送外卖为例,这个系统将不再用1吨的车来运10公斤的货物,而是用运行于供电轨道上的10多公斤的智能货运小车来运10公斤的货物,既节约能量,又节省人工。”
[专家]
技术上能做到但实际可行性不强
对于李庆宏的发明,专家们都认为从技术上来说可以做到,但可行性不强。
“别的不说,电车和燃油车的发动机就不一样,如果要全部采用电车,那么现在的燃油汽车就要统统废掉。如果要推行这个方案,就要另外建设一个系统,目前的基础设施也要推翻重建。而且,无轨电车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超车……”著名交通规划专家、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陈小鸿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就目前而言,这个方案并不可行。
汽车专家同样不认可李庆宏的发明。“无轨电车并不新,早就有了。如果没有现在的电源电池技术,可能所有的电车还是要用这种传统技术,但现在有了电池,肯定是现在的方法更好。”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余卓平指出,外接电车的投资成本也并不低。
[科委]
创新值得肯定建议联系发明协会
“我们要鼓励集成创新。”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夏德元对李庆宏发明的“供电公路”颇为推崇。夏德元所指的“集成创新”,就是指将一系列现成的技术进行集成、组合,产生新的集合功能的创新。“这无疑是一个令人脑洞大开的创新。作为实用新型发明,这个为小汽车即时提供电力和网络智能服务的系统,为未来智能化城市建设和安全无污染交通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
在上海,像李庆宏这样的“科技狂人”并不少见。记者从市科委获悉,一些上了年纪的发明人会根据以前的理解,通过市长信箱、信访等途径提出各种科技建议。对此,市科委也相当重视,专门请高校和研究所的专家进行判别,但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基本命题“不太切合实际”。
“发明人的想法有时过于简单,有的是原理问题,有的是实施过程中环境能源问题,总之,可行性不强。”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处处长傅国庆举例说:“像有人提出把石头变成纸,这得花多少代价?污染、耗能,都是问题。”
“即便是获得了专利的发明,其专利转化的比例也并不高。”傅国庆认为创新思维还是值得鼓励的,建议发明人通过上海发明协会等渠道,跟专家学习交流,进行科学论证。
[记者手记]
不要一棍子打死幻想家
李庆宏并非学电力工程的,也不是交通方面的专家,他比较擅长的是电脑。他有一个身份与这一“狂想”比较相称:科幻小说作家。
对于这一点,他有些回避,一再坚称自己虽然不是学电力的,但是电脑科班出身。对于李庆宏来说,供电公路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他还有另一项更大胆的发明:光电公路。据称可以彻底解决能源问题,目前正在申请专利。李庆宏对自己的发明信心满满,认为全国普及也是早晚的事。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一场“人类交通运输的电气和信息化大改革”。
但是,他的大改革,造价奇高,根据他自己的预估:每公里的总建设成本大概在500至750万元,像上海这样的大型城市,全面改建的造价高达1000亿元。
不知为什么,李庆宏向我描绘的蓝图总是让我想起那个小灵通漫游过的“未来城”。对此,叶永烈也曾对我说,他的科幻小说当年出版还曾遭遇“搁浅”,很多人质疑其中的情节,但是今天看来,这些幻想很多都成为了现实。
所幸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宽容创新的时代,李庆宏们并没有被“一棍子打死”,他还是获得了专利,专家也没有把门关死:或许很多很多年以后,这个发明,会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