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海宁市斜桥镇华丰村的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开始试运行,处理中心一台名叫“天然有机垃圾处理机”的机器,吞进去的是生活垃圾,吐出来的却是有机肥料。生活垃圾变废为宝令人称奇,而更具有价值的是,这个小村垃圾分类的“模式”可供各地借鉴。
垃圾分类的好处无需赘言,可垃圾分类的实践不容乐观。我市一直比较重视垃圾分类处理,早在2008年,市区分别在南湖区、秀洲区、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各选择一个社区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试点,添置安装垃圾生化处理装置,并在每个单元设置了分类垃圾桶。2014年,废旧玻璃瓶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项目试点也在我市启动。运行下来,垃圾分类情况有所改善,但整体效果还不理想。从市民的角度看,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对于垃圾分类总体上持支持态度,但大多数市民参与垃圾分类还停留在浅层次,关注多、抱怨多,实际行动少。造成垃圾分类目前处境的原因很多,关键一条是源头没有管理好。
华丰村垃圾分类的“模式”,这个“模式”打引号缘于它还在探索阶段,然而,这个探索已经将着力点放在了源头的管理上。这个“模式”主要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首先,村里免费向每户村民发放一蓝一绿两个垃圾桶,用于垃圾分类。以往,我们在设置分类垃圾桶时,一般安装在公共区域,谁按标准放置垃圾谁没有,说不清楚,而将分类垃圾桶放置村民家中,可以说实现了责任到户。其次,保洁员需要上门收取垃圾,村民分类好了,保洁员就避免了二次分类,这决定了保洁员会手把手教会村民垃圾分类正确的做法,这种点对点的施教显然比以往点对多的效果好。另外,华丰村生活垃圾转换成的有机肥料,将奖励给垃圾分类做得好的村民。以往垃圾分类的窘境,在于没有奖惩措施。事实上,在原有模式下,奖惩很难进行,只把垃圾分类寄希望于市民素质而没有奖惩,垃圾分类很难运营好。
垃圾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永不枯竭的“矿藏”,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垃圾只有和废弃物混在一起的时候才是垃圾,一旦得以分类回收就是宝贝。华丰村的垃圾分类带来的大启示是,垃圾分类要做好,需要把垃圾分类的知识宣传到心,把垃圾分类的责任落实到人,把垃圾分类的奖惩执行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