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其兴旺发达的原动力;于一个民族来说,是其生生不息的源泉;而于一个行业来说,则是其屹立世界先进行列的“王牌”。纺织服装行业的创新更是如此,因为想要从“纺织大国”走向“纺织强国”,在这条路上,作为行业企业,不仅要有创新的精神,更要有创新的实质行动,这些行动可以是方方面面的,比如营销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资本创新等等。正是各个企业的各种创新,营造了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整体创新的大好氛围。
当下正值中国服装业调整转型的关键时刻,在市场波动、成本上升的多重压力之下,如何尽快地从成本竞争型向价值竞争型转变,如何尽快实现产业升级,成为中国服装产业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下,中国的服装设计顺应趋势,增强国际市场意识,注重设计创新显得十分重要。
甘肃省服装协会副秘书长杨贺雄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拥有强大的服装生产能力和巨大的内需市场,为世界各地加工着大量低利润服装产品,但是在国内市场上,由我们加工的国外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上一直都是获利的主角,很难看到能与国际品牌抗衡的中国品牌;每年数以万计的年轻设计师进入服装行业,但仍有很多服装企业正在为设计人才的缺乏而困扰。服装设计是产品和品牌的灵魂,做强品牌就必须要做强设计,创新设计是提升品质,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品牌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服装设计师在设计观念,设计思维上还存在一个不大不小的误区,那就是尽力地去迎合流行趋势,而不敢标新立异地创导流行,有的显得颇为拘谨,有的夸张超前。而有的企业的设计开发还停留在抄袭、模仿阶段。中国服装业真正原创的颠覆性设计太少了,设计上都是微创新。显然,微创新无法真正影响世界时尚界,也无法改变我们在价值链设计端的地位。
缺少创造力是中国服装设计的硬伤。对于服装品牌来说,有强烈品牌意识和先进的创新理念,同时富有热情和创意思维的设计师,是创立品牌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对那些意欲创造出世界影响力的品牌,不仅需要设计师具备创造性的思维,还需要设计师具有持续创造的生命力。
杨贺雄强调,为了达到设计目的,设计师必须理解和应用相应的技术手段,设计师不但要明白他们期望得到怎样的结果,还要清楚怎样得到这些结果。也就是说,只是进行设计而没有考虑技术设计实践是无法达到预期设计效果的,因此,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时既要注重形式和材料的美感,还要考虑服装作为产品的技术性。服装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要自然地融为一体。
另外,随着科技进步,服装材料除了在视觉外观上得以改进外,更加强调穿着的舒适性、功能性。服装设计要有针对性地利用好这些材料,根据设计的产品特点,运用科技手段在设计上对材料加以改进,保留原有优势,摒弃缺点和不足,体现人性化设计的特点。据悉,国外已经在如何有效利用科技达到服装实用效果上进行了探索。例如:将电子可穿性技术与服装设计相结合,一方面通过服装款式与结构设计将电子纺织的新技术应用在服装上,扩展了服装的功能,提高了服装的舒适与保护作用,增加了服装的信息交流功能,为需要这种类型服装的运动员、病患、老人、儿童以及在工作岗位上的人们设计出更能满足需要的服装;另一方面电子可穿性技术也结合服装的特点进行了多样的开发。
杨贺雄指出,伴随设计的发展,服装设计的出发点从仅仅围绕市场的需求也扩展到对社会、环境、文化等更广阔领域的关注。服装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如何使服装设计能够满足人们日常需求,对社会、消费观念、环境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都成为设计创新的出发点,设计师可以利用服装设计发挥更有价值的作用。
目前人才紧缺已经成为我国服装业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在我国数量庞大的服装企业中,采用先进设备的并不多,主要原因是缺少能够使用这些设备的人才。德国、法国是纺织服装业设备的生产国,他们生产的设备已经在世界服装业被广泛使用,有些可以说不可或缺。但在我国企业中,这些设备并不多见,就算采用了设备,也还是和世界水平有差距。服装产业链条上,除了设计师,还需要制版、工艺、营销等各种专业人才,虽然我国是服装制造和出口第一大国,但这方面的人才奇缺。据统计,我国在职的制版师,受过高等教育的不足10%,受过专业训练的不足6%。
没有创新设计,没有创新的设计人才,没有注重专业人才培养的企业和品牌,没有输送创新设计师的服装设计教学体系,我们依然只是世界的“加工厂”,在利润链中只能获取最薄弱的那部分,并时常由于各种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制约而受到威胁。事实上,服装行业对设计创新人才的拥有是竞争实力强弱的具体体现。而企业和品牌对优秀设计师的拥有也成为了其竞争成败的关键。
如果说企业对设计师的培养解决了当下人才需求问题,那么院校对服装人才的培养则是解决人才稀缺的长久之计。企业里设计师看不懂纸版,版型师读不懂设计图,版型师与设计师无法对接的情况非常普遍。版型师与企业之间的对接落差也导致了企业生产的低效率,目前大部分服装技术类院校的课程设置都倾向理论知识,数据和纸面理论讲得很多,但是缺乏足够的实践练习,学生的制版、制衣的基本功不扎实,到了企业之后工作节奏跟不上,得不到车间版型师傅的认可,上岗后又没有空余时间回炉再造,赌气之下可能转而投奔销售、管理等岗位。
杨贺雄指出,我国虽然有200多所大学设置了服装设计专业,而在服装设计教育上却面临着专业设置的局限和缺少针对性与特色的问题。课程体系基本建立在服务于以制造为主要特征的服装行业,难以适应服装行业转型期所急需的设计人才标准。他强调,设计课程时,一方面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思维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课程设计要多些实践课程,既要专业化又要与其他学科交叉,将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方向多样化。他说英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设置的特点可以给中国很多启示,“英国目前共有52所高等院校设置了服装设计专业,在服装设计专业的方向设置上具有突出的针对性、多样化的特点。在服装设计与营销策划、智能纺织与功能服装设计、时装设计与传媒、纺织与服装设计等方向各具特色。这些专业方向将纺织学、市场学、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传媒、计算机技术等领域与传统的服装设计相融合,为服装行业有针对性地培养综合型人才。”我国的纺织服装人任需要进一步转型升级,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纺织服装人实现纺织服装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