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两国投资已进入全新时代。作为欧洲门户,近几年中国对英国的投资并购呈现“井喷”态势:李嘉诚、中投大手笔投资英国基础设施,中石化、中石油、华能等投资英国新能源,华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投资英国通信技术;万达投资英国商业地产……
过去的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促使中英两国调整各自的产业重点和发展战略,双边贸易和投资互补性特征日益明显。中国企业对英投资也呈现投资领域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新特征。
据数据显示,2003-2012年,中国企业对英国投资净额增长迅猛,年均增长率高达83%。2012年,中国企业对英投资达27.75亿美元,同比上升95%。其中,2012年中国企业对英投资并购项目达10起,总金额逾80亿美元,超过2009-2011年对英投资并购金额的总和。
英国驻华大使馆商务处副参赞伍启德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未来英国的金融、航空和医疗等领域将成为投资重点。目前,英国经济形势已企稳回升,但市场竞争和资产价格已有所降低,这正预示着绝佳投资时机的到来。
金融投资将成重头戏
记者: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中国企业对英国投资也呈现爆发式增长。您能否介绍一下中国对英国投资的新形势?
伍启德:总体上讲,英国非常愿意参与到全球经济增长的进程中。英国不倾向在小经济体中占据较大份额,而是希望助力世界经济的整体增长,最终促使所有经济体都从中受益。
英国作为投资目的地,其优势十分明显。虽然很多人认为英国只是一个小小的岛国,但是英国拥有巨大的市场——英国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GDP为2.6万亿美元,这就意味着这里蕴含着许多商机。同时,英国是进入欧洲的天然通道。目前,拥有5亿消费者的欧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贸易实体,而英国则是通向欧洲的绝佳跳板。
另外,英国还是世界上最开放的经济体。在前不久的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提到:“美国要比欧盟更容易做成生意,但英国是三者中最容易的。”这是因为英国的确尊重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所有海外公司,并欢迎所有企业参与公平竞争,共同创造经济效益。其中,华为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对我们来说,关于华为的最重要议题不是关于所谓安全问题的争论,而是华为正在英国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英国十分欢迎他们的到来。
同时,我们拥有高科技、优良的服务和品牌,中国企业借鉴这些优势,将对中国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十分有利。英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开放政策,欢迎全世界的投资和贸易,尤其欢迎中国。我们财政部财政大臣和首相卡梅伦,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欢迎中国企业赴英投资。我们还用行动践行着我们的诺言,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明证:中国核电与法国电力公司签署的关于在英新型核电站的建设协议,在这个投资项目中,英国为所有海外国家都提供了一个公平、平等的竞争环境,既欢迎法国企业也欢迎中国企业,最终,中国、法国与英国企业携手,共同达成在英开发新核能计划。
记者:中英两国的投资是双向的,英国也是中国的第二大欧洲投资国。作为中英两国投资的推动者和参与者,您如何评价两国投资的发展过程?
伍启德:您说得非常对,中英贸易和投资是一种双向交流活动。我们认为,中英两国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应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两个市场均存在大量机会,中国对英的投资力度一再攀升且势头迅猛,英国对中国的投资也保持了大规模的增长势头。
同时,中英双边贸易是目前欧洲主要经济体合作中唯一保持增长的。希望双方政府在有的放矢的情况下,积极支持并促进合作,为双方企业提供便利。同时重视在商言商,政府虽然能够为企业提供平台,可是最终需让企业自由运作,从商业角度进行交易。
记者:展望未来,你认为中国企业对英投资的发展趋势如何?未来增长规模会有多大?
伍启德:我认为,未来中国海外投资规模将大规模地增长,并扩展到诸多领域,这对于中国和全球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都是极有益处的。
中国最初是为了收购自然资源而对外投资,如今中国投资涉及到的领域已非常广泛。中国正在成为一个非常多元化的投资者。以能源领域来说,近几年中国该领域有许多大的投资动作。无论是石油的开采或炼油,或是天然气发电厂的建立,包括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华能集团在内的中国企业都进行了投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的投资项目。
对于未来的增长领域,我们认为金融服务领域会大幅增长。众所周知,英国是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市场,中国所有的大型银行都在英国设立了分行,最近在英国建立分行的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据调查显示,目前英国有9家来自中国的金融服务公司,而有450家来自美国,其投资超过500万。这就意味着中国公司的投资前景广阔。同时,我认为在保险(放心保)和资产管理领域投资的力度也会增加。
另外,投资增长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先进制造与工程。目前中国在该领域已经进行了不少投资。例如,中国南车集团对半导体交换器的投资,大型精密仪器工程公司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对精密仪器制造的投资,上汽集团和长安汽车在英建立的研发中心。因此,我认为在这个领域的投资也会有一定范围的增长。
我认为,待中国做好充分准备后,今后还会开启诸如航空航天和制药领域的投资之旅。英国的航空航天业是欧洲最大的,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我们也生产制造全产业链范围内的各种设备,世界上一半的商用飞机的机翼与引擎均是在英国设计并精密制造的。
记者:未来几年,英国将在哪些重要领域和行业加强对中国投资的引进?
伍启德:我们希望继续加大能源领域的投资引进,尤其是新能源领域,同时也愿意加强先进制造业和工程领域的投资引进,因为英国在这些领域实力一流。举例来看,英国每年的汽车产量为1500万辆,引擎生产量远超过2000万台,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我们不仅有风靡中国大街小巷的捷豹和路虎等品牌,也同时为福特、尼桑等公司进行加工制造。
医药是另一个我们想要向中国推广的行业。英国有着悠久的研发与制药历史,拥有诸如阿斯利康和葛兰素史克等等这样的一流公司。在医药领域,我们人才储备丰厚。
从更广泛的领域来看,我们还想在中国进一步引进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事实上,我们在这个领域包括广告、品牌推广、公共关系、出版业、游戏业和游戏设计领域都实力不凡。
规避风险“三路径”
记者: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同样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投资的前期准备和风险规避方面,您对中国企业有哪些建议?
伍启德:首先要认真分析市场,也可以来拜访我们——英国大使馆随时向您提供帮助。我们可以提供政府部门的支持,引荐合适的公关顾问,介绍之前有过成功经验的中国公司,帮助他们吸取相关经验,另外我们还在英国各个地区设有团队,可以帮助公司与当地社区进行沟通。
至于下一阶段的细节问题,可咨询专业服务公司,例如律师、会计师、公关公司等。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的公司,要有良好的公关策略,与当地社区和媒体进行交流,让他们接受公司所开展的业务。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要与当地的英国公司合作,并雇佣当地员工。因为他们是最了解业务和市场,英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时也是这么做的,英国石油公司、壳牌公司、联合利华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员工是中国人。另外不仅仅要雇用当地人,还要赋予他们权利,使其能开展业务并实现目标。这意味着要给予他们资金、空间和责任,并对他们进行评估,使其承担责任。
记者:中国企业投资英国时也会有一些顾虑和担忧,譬如,担忧欧债危机的阴影还未完全消散,担忧英国强大的工会。您如何看待这些顾虑?
伍启德:事实上,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经济的确都曾如履薄冰。但相对过去而言,欧盟还是一个富有商机、商品快速流通的经济体,例如英国汽车销量已达到历史最高点。同时,目前市场竞争和资产价格已有所降低,这正预示着绝佳投资时机的到来。
更重要的是,英国经济已呈现稳健上升趋势。去年英国GDP增长率达1.9%,今年预期为3.4%。由于英镑是独立货币,我们能够有效控制物价的稳定,并合理控制债务。对于希望通过收购技术与品牌而迅速成长的中国企业而言,无论之前英国经济如何衰退,但其技术力量与品牌含金量一直都在。
关于英国工会,政府已经制定相关法律政策,试图在保护工人权益与企业发展中保持好平衡。其实,相对而言,欧洲其他国家的工会更加强势,而英国工会与企业的利益相对比较平衡——既保证了员工的权益,也维护了企业的利益;我们既让企业聘其所需,也让失业员工能有所依。
企业皆私营政府无特权
记者:在众多的投资案例中,李嘉诚和万达公司是投资英国的典型代表。能具体谈谈他们的投资情况吗?
伍启德:万达是一家颇具有战略性的公司。他们最近在英国进行了两笔投资:巨额收购英国豪华游艇公司圣汐游艇,并在伦敦市中心购地准备建造一些五星级的酒店和公寓。当然,我们相信这只是万达投资英国的开始。
李嘉诚是英国最大的投资者,也是英国的好朋友和伙伴。虽然如此,李先生之所以选择投资这里,也只是因为这里有十分有利的商机和丰厚的投资回报。李嘉诚在英投资覆盖多个领域,包括对英国的能源领域和公用事业的巨大投资。当然,他只是众多中国投资者中的一员,同样的,中国投资公司对泰晤士水务公司与希斯罗机场进行了投资;中国外汇管理局也对英国的公用事业有投资。
为什么这些公司都选择公共事业领域?是因为英国对所谓“有天然优势的垄断行业”有着世界领先的行业监管模式。在政府之外,我们有一个独立的监管部门,保证投资者的公平、稳定回报;同时,作为投资者竞争之间的代理机构,保证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记者:有媒体指出,李嘉诚之所以能在英国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布局,与其跟英国政府的紧密关系分不开,您如何看待这种评论?
伍启德:在英国,企业普遍都是私营制,政府并没有什么特权,也不能为任何企业提供任何便利。李嘉诚对公共事业的投资,分为自由市场上的股票流通和个人企业之间的交易。这些机会对于任何企业都是公开的,我们认为这也是英国的一大关键卖点。
英国没有领导性机构,并不存在国家保护类公司或是既得利益的大规模产业。这是一片只存在公平竞争的土壤,没有人有任何特权,包括中国企业在内所有企业,我们均一视同仁地对待。
有这样一项数据可作明证,在英国,只有30-35家公司是归政府拥有或控股的,而这些公司普遍是国家的航空公司等,是必须政府给予更多关注的,而剩下的将近500万家企业均是私营企业。
来自:中国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