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为“碳交易”铺好的路,终究还得有交易参与者来“走”,而“碳交易”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参与者,无疑是有减排需求的企业,它们是这个市场的最终购买者。和江苏经济体量相对应,江苏省需要“掏钱”的企业不在少数,它们因此也最关注“碳交易”。
千余苏企可能“被迫”进行“碳交易”
据了解,按照现阶段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在公开会议上的表述,电力、冶金、有色、建材、化工和航空服务等6个行业中,年排放量在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以上的企业将列为首批控排企业。这也是即将开启的全国“碳交易”市场所设立的排放门槛及覆盖规模。
“以此估算,基本等效于年能耗1万吨标煤以上的企业。”江苏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孟早明告诉记者,根据国家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中,年能耗1万吨标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列表中,江苏省共有1151家工业企业。“因此,估计实现全国统一碳市场后,江苏省的控排企业将在1000家以上。”孟早明说。
“持续的减排压力当然会倒逼我们电力行业采用低碳技术,但短期内也会造成电力行业运营成本增加。”江苏一家火电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被强制控排从而参与“碳交易”,电力企业就要致力于通过采取清洁能源发电技术、碳捕集与封存技术、降低网损等手段来降低排放,“由于我们现有的技术其实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深度挖掘减排潜力难度较大,因此届时‘碳交易’将很难避免。”
区域差异增强交易意愿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31日,“碳交易”在北京、天津等7个试点省、市的累计成交量约2000万吨,累计成交金额近13亿元。“成交量一直在增加,再考虑到试点地区越来越高的企业履约率,可见控排企业还是有能力面对‘碳交易’带来的压力,关键在于市场有没有达成共识,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江苏省布鲁斯达碳业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江苏有着天然的内部优势。
根据江苏省布鲁斯达低碳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我省苏南地区和苏北地区的碳排放总量差异较大。2012年,苏州市的碳排放总量约为1.48亿吨,而当年宿迁市的碳排放总量仅为1615.51万吨。因此,江苏有着很大的地区间进行“碳交易”的市场需求。
“尤其是2013年苏州市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碳交易’对于当地的企业而言已经不可避免,其参与意愿只会越来越强。”上述布鲁斯达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不同于全国及江苏将于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苏州对碳排放总量拐点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提出力争在202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届时约为1.73亿吨,“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当地企业开展‘碳交易’的积极性。”
控排企业同样可享多种收益
对于控排企业而言,购买配额无疑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但是记者了解到,在试点地区,“碳交易”也给此类企业带来了不菲的收益。
湖北能源鄂州电厂总经理廖述新向记者表示,去年企业通过节能改造,提高机组效率,煤耗大大下降,“节约下来的排放量,在碳市场上卖出20万吨,企业获得约400万元收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提供的数据也表明,自2014年4月湖北省启动“碳交易”试点以来,包括鄂州电厂在内的企业已获取的减排收益达2000多万元。
“‘碳交易’会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减少排放,因为少排放可以卖碳赚钱,多排放则要去市场上用高价购买配额。”廖述新表示,“碳交易”是把“双刃剑”,就看企业怎么去用。
记者发现,虽然并未列入先行先试的行业名单,我省也有企业在现有机制下尝试“碳交易”。在第七届中国节能环保展览会上,参展的我省企业苏暖节能系统工程就主动认购229吨碳减排量指标,所付的费用将用于支持云南一水电项目,以此为自己在展会上的碳排放活动买单。“作为一家致力于环保产业的企业,我们此举是践行自己的环保理念。”公司负责人李国群介绍。
无独有偶,在镇江市金陵润扬大桥酒店,记者留意到,这家金叶级“绿色酒店”在业内率先开展“碳盘查”,即连续对2011—2014年度酒店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盘查。“我们倡导低碳生活,也愿意引领宾客适当消费,同时酒店也能可持续发展。”酒店办公室负责人刘媛媛表示,此举最终让酒店获得良好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