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十条”出台的时机,一在中央审议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后不久,二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期。前者表明迫切需要解决环境问题,后者表明可以借此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一箭双雕。
因此,“水十条”治水亦治国。通过“治水”,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循环发展,推动经济增长、转型,理顺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切实改善民生,让“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群众生活质量得到较大幅度提升。
从改革的高度去看,“水十条”出台,看似一次环保战役,但同时也是一次经济转型、行政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政府职责、资本利益、公众诉求三方循环平衡的一个大试探。
让每个人都喝上干净的水,需要多大投入?经过几十年曲折,《中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水十条”)终于由国务院出台,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系统的治水方案。方案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让人人用上干净健康的水。
但完成这一目标,困难不小。有分析认为,到2020年,完成“水十条”相应目标,需投入资金约4万亿至5万亿元。对此,规划编制技术组组长、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解释说,4万亿到5万亿元的投资,是一个全社会投资概念,是一个需求概念。
当然,有投入肯定有产出。环保部运用国际通行的模型对“水十条”实施的影响做了预测评估:预计可拉动GDP增长约5.7万亿元,其中直接贡献占13%,间接贡献占87%。
据经济学家宋清辉分析,实施“水十条”对推动经济转型的意义深远:既可拉动GDP增长,使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多赢,有力推进转型升级。又可以通过淘汰落后产能等优化经济发展措施,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水十条”治水亦治国
数十年来,水资源相关产业并非社会投资的热点,5万亿市场可以说是投资的“新大陆”,政府、企业、投资人都在相互观望。作为公共服务产业,该领域市场的投资回报很大程度取决于政策
到底是什么计划,需要5万亿元的投资?
先看“水十条”的2020年的目标: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3%,全国地下水质量极差的比例控制在15%左右,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0%左右。
有水务方面工程经验的专家告诉记者,要完成以上目标,就意味着大量诸如水表改造、管网更新、工业污水处理和城镇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工作,这些都需要巨额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