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伊始,碧水源已取得PPP开门红,继在河南南阳签订首个PPP项目后,下属子公司青岛水务碧水源采用PPP模式成立了合资公司——钢城区碧水源水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近几个月以来,在国家政府层面的PPP模式推进相当迅猛。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和发改委,密集出台了各种相关的政策文件。业内专家指出,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PPP模式成为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趋势,并将深刻影响行业的发展格局。事实上,在PPP领域内的竞争,公司实力是基本,公司技术将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作为国内水务龙头企业,碧水源是我国环保行业内少数拥有核心技术与产品的公司之一。在PPP模式实践方面,碧水源首以混合所有制形式与各地国有水务企业形成几十家控股或参股子公司企业,可以算得上PPP先行军,优势明显。
一是公司实力雄厚。
PPP主要用于解决政府融资负担,社会资本参与其中的首要门槛就是具备强大的资金实力。碧水源拥有较为雄厚的资金实力,自2010年在创业板上市,当前市值已达400亿,净资产超过50亿。资料显示,碧水源当前的负债率较低(不足30%),现金充裕。
资料显示,碧水源目前的资金渠道和手段较多,2014年6月,碧水源与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市分行签署了总额达200亿元的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2014年12月,公司发布公告,拟定向增发78.86亿元用于PPP项目投资。另外,公司还通过了短融、中票、超短融等多种融资工具的审批。再加上其它融资手段,经粗略估算,碧水源的资金使用能力可达500亿元。
此外,碧水源拥有很多资金合作对象。随着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利好不断与市场表现走好,碧水源受到了各种资金方的亲睐,均希望以基金或其它方式与碧水源开展合作。
二是拥有核心技术竞争实力。
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对于污水处理等环保项目,资金是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的首要条件,而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污水处理已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随着一系列利好环保政策的发布,以及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今后将是“从有到好”的转变。据媒体报道,“水十条”有望近期发布,环境税正在布局中。在“向污染宣战”、“消灭城市劣Ⅴ类水体”不断成为政策最强音的大背景下,“水十条”强调污染治理作为首要任务,并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将提速膜技术等先进治污技术的市场推广。
作为污水处理行业的龙头企业及 MBR 技术领军企业,碧水源具有国内先进的膜材料制造及膜应用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微滤膜、超滤膜、超低压选择性纳滤膜,具备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居民,等各类客户提供一揽子污水处理及污水资源化、洁净水生产的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尤其碧水源2014年推出了世界首创的超低压选择性纳滤膜(DF),并开发了双膜法新水工艺(MBR+DF),出水水质可达地表II类水标准,变污水为新水源,可有效增加水资源。
三是具有成功的PPP实践经验。
PPP合作是社会企业与国有平台的股权深度合作,有如一桩“婚姻”,不是简单的“1+1=2”,因此,合作经验在PPP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
碧水源是环保业内最早做PPP项目的企业之一,而且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合作机制。自2007年开始,碧水源与全国多省市当地国有水务公司以PPP模式组建了20多家合资公司,合作建设的污水资源化工程规模已累计超过1000万吨/日,极大推动了当地水务市场的转型发展与机制改革。
尤其是2011年碧水源在昆明合资成立的云南水务产业投资公司,成立四年来发展态势良好,净利润以年均75%比例增长,目前已申报上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水模式”。该模式不仅使云南水务成为云南省内最具有实力与技术的水务龙头企业,同时,新的合作方式促使企业进行深化改革,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提升了其综合竞争力。
碧水源与上市公司也有较为成功的PPP合作案例。2013年10月,碧水源以增发方式入股武汉控股,并成为其第二大股东;2014年7月,碧水源与武汉控股又组建了合资公司,共同拓展武汉地区乃至华中地区的污水处理市场。双方在业务上实现了优势互补,并大大提升了双方的竞争实力,形成了协同与资源共享效应,合作一年来武汉控股市值提升了一倍以上,堪称PPP合作的典范。
谈及PPP实践成功的经验,碧水源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我们坚信合资双方是合作关系,就如同婚姻,需要彼此照顾,力求双赢,而且希望对方能多‘赢’一点。其中创新、信誉尤为重要,我们会努力成为政府解决问题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