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当地人均水资源量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61%,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业是用水大户,农业用水至少占总用水量的70%,现有情况下,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根本途径在于农业节水。实现农业节水,保证德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本文论证了德州发展节水灌溉可行的技术模式及管理模式,为德州节水灌溉的有效运行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德州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地貌
德州市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的西北部,总面积1.03万平方公里,人口560万,其中农业人口424万人。德州是典型的黄河冲积平原,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菜、畜生产基地。由于历史上黄河河床的摆动、淤积,地势自东南至西北倾斜,海拔高度自32.60m降至5.30m,地面坡降1/7000左右,辖区内坡地、高地、洼地相间分布,微地貌差异较大,全市大部分农田引黄条件正在逐步改善中。
2.气候条件
德州市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冷热干湿界限明显。年均降水量547.5毫米,降水量相对较少,仅仅依靠天然降水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辖区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降水年际变化幅度大,最大年降水量是1964年的1033.7mm,最小是1968年的285.6mm,两者相差达3.6倍。年内分配不均,汛期6~9月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38.4mm,占全年降水量的77%;枯季1~5月为83.3mm,10~12月为50.0mm。降水的空间分布也不十分均匀,同一时间不同地区降水量往往差距很大。气象灾害频发,特点是旱年多于涝年,大旱后转涝,大涝后又转旱;一年里旱中有涝,涝中有旱;有全年旱,无全年涝;春旱、夏涝,晚秋又旱是一般自然规律。
3.地下水概况
德州市500m深度内新生代,松散岩类孔隙水,共划分五个主要含水层组。
第一含水层组。埋深0~50m,含水层底板埋深30~50m,厚10~20m,矿化度2~5g/l,单井出水量20~50m3/h。分布不均,该层地下水统称浅层地下潜水。
第二含水层组。埋深50~200m,矿化度为2~10g/l,该层地下水统称中层微承压咸水。单井出水量30~50m3/h。
第三含水层组。埋深200~260m,含水层厚度20m左右,矿化度大小为1~2g/l,单井出水量30~40m3/h。
第四含水层组。埋深260~400m,含水层厚度30~40m,矿化度小于1g/l,单井出水量60m3/h。
第五含水层组。埋深400~500,含水层厚度15m,矿化度小于1g/l,氟离子含量小于3~4mg/l,单井出水量50m3/h。
以上第三、四、五含水层组统称为深层承压淡水。
目前,德州当地政府鼓励合理开采利用沿黄地带浅层地下水资源,控制深层地下水的开采,提倡鼓励开发利用地表水,综合利用中层微咸水资源,将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10.0亿立方米之内,德城、临邑、夏津等城区要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防止地下水降落漏斗的不断扩大。
4.河流水系
全市跨省大河主要有黄河、卫运河、漳卫新河;跨市的骨干排涝河道有徒骇河、德惠新河和马颊河。近年来,黄河水源短缺,境内河流均属雨源型河流,其水量与上游地区及本市降水情况密切相关,汛期水位上涨,形成洪峰,旱季河道水位下降,常常发生断流和干枯。
二、德州发展节水灌溉的紧迫性
德州市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给原本就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雪上加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德州进入了水文相对枯水期,降水量减少,加上黄河水资源日趋紧缺,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了当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德州市约有78%的水量用于农业,农业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很大。2011年中央1号文件把节水灌溉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推动农业用水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完善农业节水机制是促进水资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契机。
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发展建设,再次强调了农田水利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此前公布的《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也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农业生产布局与水土资源条件相匹配,农业用水规模与用水效率相协调,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农业节水体系。纲要要求全国农业用水量基本稳定,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全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面积达到5亿亩以上,高效用水技术覆盖率达到50%以上。
三、探索德州节水灌溉的技术模式
1.完善农业节水工程措施
农业节水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滴灌、膜上灌、膜下灌、控制灌溉、坐水种、平整土地、改造沟渠等。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对主要输水渠道要进行防渗处理,以减少输水损失。通过平整土地,合理调整沟畦规格,使灌水均匀,提高田间灌溉水利用率。在有条件的渠灌区,大力推广管道输水灌溉。在经济作物种植区,积极推广喷灌、微灌、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
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着力解决工程不配套,渠系建筑物老化、失修,管理制度陈旧的问题,重视末级渠系建设,保证完成最后一公里。
2.选择合理的节水工程形式
农业节水方式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节水效率。近年来,我国改变传统大水漫灌方式,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大部分地区实现了渠道衬砌、管道输水,部分地区实现了高效节水灌溉包括喷灌、微灌、膜下滴灌,喷灌比漫灌节水30%,有点是适合区域化控制,不足时能耗高、蒸发损失大,而且风力超过3级则不能作业。微灌针对农作物需水部位供水,灌水均匀,比喷灌节水50%。膜下滴灌在地表覆膜,通过地下毛管滴灌,蒸发损失几乎为零,水利用率高达98%,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灌溉技术。
3.综合利用农机、农艺和生物技术,全方位多管齐下,形成合力,促进农业节水。
选育和推广优质耐旱高产品种,细化灌溉制度,明确农作物最佳灌溉定额,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可采用地膜覆盖、秸秆还田、深耕深松、中耕除草、镇压、耙耪、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以提高土壤对天然降水的蓄集能力和保墒能力。施用化学保水制剂,引进和优选抗旱品种和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等。运用生物节水方法,提高植物自身的水分利用效率。
德州市耕地面积及节水灌溉面积(万亩)
四、探索德州节水灌溉的管理模式
1.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的基层水利服务机构、专业化服务队伍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三位一体”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强化水管站对设备、人员、运行费用等的管理,对农民用水进行专业化指导。
2.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改变过去大包干的形式,逐步实现计量到田头,实行用水一户一表的制度,利用经济的杠杆促进农业节水,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额用水累进加价的方法。
3.工程设施管护制度。
深化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明晰农业节水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管护经费。建议把工程的管护权和使用权挂钩,以承包、租赁的形式具体到人,逐步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管理规范的运行机制。以明确产权归属核心,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工程管理模式,实现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管理体制。
4.用水户为主体的管理模式
为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节水灌溉的积极性,可以把灌区内毛渠的渠道及灌水设施的管理和使用权移交给受益农户,实现广大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村民自治政策。
5.积极推进农业节水信息化。
推进农业节水信息化就是要逐步实现灌溉用水管理自动化、数字化,实现用水管理的智能控制技术。
五、对德州发展节水灌溉的几点建议。
1.增大农业节水投入,落实资金配套。
2011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和资源整合,进一步加大对农业节水灌溉的投入力度,充分吸收和利用民间资金和外资。增大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规模化节水灌溉示范等项目的资金投入,提高建设标准,加大补助力度。
2.强化管理和监督,严格控制农业用水量,合理确定灌溉用水定额。
3.规范节水材料设备与市场。
要整合科研院所、高校和节水设备生产研发企业的优势,加快节水灌技术的完善和节水产品国有化。在引进、消化、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节水灌溉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灌溉设备及产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体系,提高我国节水技术研发水平和设备制造水平,生产质优价廉的节水产品。尽快完善节水灌溉设备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质量技术监督,开展节水产品(设备)认证工作。把节水设备列入强制性标准范围,制定完善质量监管办法,建立健全节水产品、设备市场准入制度,严把节水设备和产品的质量关。实行节水灌溉产品质量定期监测制度,防止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建立节水灌溉工程设备集中采购制、招投标制和监理制,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保证工程质量,规范市场秩序。
4.合理运用雨洪资源,微咸水和再生水等。
重点建设小水窖、小水库等雨水集蓄利用抗旱水源工程,提高雨洪资源利用能力。加大对城市再生水利用,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宝贵水源。此外,还要科学合理适度开发利用地下水,实施浅层微咸水灌溉农田,以弥补农业水源不足。
六、结语。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是德州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根本途径。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是实现节水农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农业节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工程、技术、行政、管理等多种措施形成合力,从农业生产布局,种植结构,水资源配置到工程、农机、农艺、管理等措施的有机结合,设计多个领域和多个环节,我们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节水灌溉的技术及管理方法,和其他相关部门沟通交流,协调运作。促进节水工作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德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