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蓝”的出现打破了“驱霾只能靠风”的尴尬,也说明只要措施得力,空气污染是可以治理的。据北京市环保局的报告显示,2015年北京市政府拟投入3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
在这部分预算中,计划用于减少工业及汽车排放的资金将达到12亿元以上,占比超过40%。与工业、汽车排放在PM2.5的来源占比近50%相比,资金应用占比基本一致。其余近60%资金将用于大气污染工业项目、节能降耗项目、农宅抗震节能改造项目等。
据北京市环保局资料显示,近几年,北京市2012-2014年累计改造近1.3万个蒸吨燃煤锅炉,基本实现工业开发区无生产用燃煤锅炉;另外,得益于对黄标车及老旧机动车的淘汰,在2013年机动车保有量比2008年增加近200万辆的情况下,北京市空气中的二氧化氮浓度基本保持稳定。
面对30亿元的环保治污“账本”,不少人大代表却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意见。
按计划,对于解决建筑工地的扬尘污染,政府每年要拿出500万元奖励百家样本工程,引导企业发挥治理作用。同时,为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政府要拿出2.5亿元用于置换新能源公共汽车及鼓励销售新能源私家车。
市人大代表们对此提出了疑问:补贴、以奖代补等都是针对企业的投入,此举是否符合政府的公益性、公共性原则?治污责任在企业还是政府?例如对加油站的尾气回收,对中石油、中石化等大企业进行补贴合理吗?
此外,2014年有82个专业充电站、1102个自用充电柱建成,但后续管理和使用效率如何?市人大代表们认为,政府的钱来自每一位老百姓,如果只是少数人受益,或者使用效率过低都是不合理的。环保资金的投入项目是否可持续发展也是老百姓一直关心的问题。
30亿元中还有部分投入农宅抗震节能改造,按照计划涉及翻建新建、综合改造、保护改造等三项内容。对这笔预算,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李友元提出,有的区县列得不够清楚,像朝阳、海淀等区县的项目只涉及翻建新建,与环保关系不那么明确,而且这些区县相对较富裕。笼统的资金安排是否让不属于环保范畴的项目占用了专项资金?
过去几年来,尽管政府花了很多资金和力气治霾,但今年北京空气质量仍不理想,全年仍有六个月PM2.5比去年同期严重。
代表们建议,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是社会综合治理工程,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要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强化企业的责任,政府补贴要有的放矢。要进一步优化预算支出结构,对专项资金的科学性、绩效性进行系统研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记者从北京市环保局获悉,2015年专项资金的绩效目标为实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排放量分别削减6%、6%、2%和2%,节能约50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3.4万吨,完成“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任务。
北京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90%污染源来自生活,“治霾”需要新的管理模式,加强部门预算和能力的同时,市建委、市交通委、市环保局等各责任部门要联动起来,共同努力。
北京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还表示,“‘APEC蓝’证实治霾的方向是对的,要有信心。但雾霾的出现是长期生产和生活方式积累的结果,治霾将是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