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大省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煤炭的价值?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山西代表们将目光聚集到煤炭生产过程中的附属品——低热值煤,希望通过大力发展低热值煤发电产业,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率,使我省煤炭产业再次走向新的起点。
加大能源有效利用率迫在眉睫
我省是全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煤炭资源丰富,随着煤炭的大量开采、洗选加工,产生大量煤矸石、煤泥和中煤。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由于目前低热值煤综合利用程度低,仅历年积累的11亿吨煤矸石就相当于3.14亿吨标准煤,“十二五”期间全省煤矸石每年将以平均1.5亿吨的速度递增,加大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迫在眉睫。
省煤炭工业厅厅长吴永平介绍,我省的低热值煤数量大;热值低,综合平均来看低热值煤的发热量在2000大卡左右;污染严重,大量未利用的煤矸石、煤泥等长期堆存,易自燃并释放有害气体,污染大气环境;同时经雨水浸泡,对土壤的污染也很严重。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历年积累的煤矸石量达50亿吨以上;我省积累的煤矸石量达11亿吨,而且平均每年以1.5亿吨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国煤矸石电厂400多座,装机容量2600万千瓦。每年仅消耗1.3亿吨煤矸石。
因而,加快发展低热值煤发电产业,对于利用废弃资源,减少煤矸石、煤泥堆存,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煤电一体化模式重获新机遇
不久前,国家能源局出台《关于促进低热值煤发电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了“十二五”期间低热值煤发电装机容量增长5000万千瓦的目标。
《通知》还指出,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原则上采用“煤电一体化”模式;另外支持低热值煤发电项目作为企业的自备电厂,或参与大用户直供电。
业内专家分析称,上述政策可使基本上都已涉足煤炭产业的五大发电集团的煤电一体化项目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发电企业涉足较少,低质煤综合利用电厂一直是煤炭企业的“专利”,一方面受国家政策鼓励;另一方面,其容量较小,一般在5万千瓦以下,既能够满足煤矿用电,也可实现变废为宝。
据统计,在煤炭企业上规模的非煤产业项目中,煤矸石发电项目占有绝对比重。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发电企业参与煤炭产业,部分煤矿产能已形成一定规模,其矿区内低热值煤产量数目已相当可观,除已经拥有大型燃煤机组的煤电基地开始掺烧低热值煤外,部分只执行外运煤炭任务的发电集团煤矿的低热值煤仍无法有效利用。
业内专家表示,尽管低热值煤综合利用机组与常规燃煤机组相比,厂用电率高、运行周期短和设备可靠性差,运营效果存在差距;此外,由于火力发电企业普遍亏损严重,发电企业火电投资积极性不高。但综合考量,发电企业在煤矿或大型洗煤厂附近因地制宜兴建高效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存在巨大的经济效益。
事实上,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发电是煤炭基地循环经济产业链的重要中转枢纽,部分具有技术、经济和资源优势的发电企业,已提出了煤矸石发电基地的建设规划,并在其煤炭基地范围内形成新型煤化工、电解铝、煤矸石综合利用等规模化产业链,逐步形成“煤—电—路—材”循环发展的经济模式。
业内专家表示,推进构建以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发电为龙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将形成“煤炭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并推动其向深层次延伸。
“晋电外送”再踏新征程
截至2011年底,我省已投运的低热值煤电厂(即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电厂)共有19个,装机484万千瓦,核准在建项目157万千瓦,国家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装机360万千瓦,每年消耗煤矸石大约在1000万吨,消耗煤泥100万吨左右。
据了解,“十二五”时期,我省能源产业发展将坚持“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的发展思路,要努力构筑集约、绿色、多元、低碳的能源产业体系,把我省建设成为具有特色的、可持续的国家新型能源基地。“十二五”期间,我省电力建设重点是发展低热值煤电产业。
根据《我省“十二五”低热值煤发电专项规划》的总体思路,“十二五”期间我省主要围绕晋北、晋中和晋东南三大煤电基地,重点依托大型洗煤厂规划建设大型煤电一体化低热值煤电厂,初步规划新增低热值煤发电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到2015年达到3000万千瓦,每年消耗煤矸石、中煤、煤泥总量约8739万吨,折合标煤约3897万吨。“十二五”新增的低热值煤发电装机既用于省内用电,也用于外送电。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对我省发展低热值煤发电总体思路已明确表示支持,并基本同意我省“十二五”新增2000万千瓦低热值煤发电装机。
“晋电外送”是我省发展低热值煤发电产业的重要支撑。吴永平表示,“十二五”时期扩大外送电规模的同时,恳请国家要进一步理顺外送电电价,确保我省外送电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