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污染场地修复大部分由政府出资,其次是开发商,最后才是污染企业。“找钱难”成了制约修复产业发展的难题之一。由于国家和地方缺少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导致以“污染者负责”为核心的污染者修复或付费机制的建立或执行不可能很快实现。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污染场地修复面临的资金问题,需要引入新的商业模式。如,在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根据修复阶段的不同特征,引入不同的商业项目、民生工程、公益项目等,就是一种大胆创新和探索,能够促成场地和引入项目的有机结合,让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其价值,营造多方共赢的局面。这一模式的核心即为“融入动态商业项目的污染场地修复”。
结合个案配置适宜的商业项目
污染场地通常地处城市中心,地理位置优越,富有短期和长期商业开发价值。当然,具体分析起来,每个场地的土壤污染情况和地理位置,决定了为其所设计的商业项目的收益是不同的。有些案例,商业项目收益可以与污染土壤修复费用持平;有些可以抵一部分,有些可以抵大部分,这需要结合个案具体分析。
融入动态商业项目的污染场地修复拥有数项思路创新。首先是有效破解了修复资金难题。引入商业模式运作后,社会资金通过商业运作为土壤修复付费,消除了污染危害,保护了公众健康,解决了城市污染场地修复面临的资金难题,同时还推动了社会资金参与环保。
二是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商业模式运作参与的污染场地修复,修复后的场地在开发建设和运营的过程中,可以解决当地部分人的就业,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三是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污染场地修复与土地开发相结合,把人人都想抛弃远离的一个负价值的土地,变成了能盈利、人人争抢的“金蛋”,实现了土地增值。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土壤污染修复周期和安全等因素,在整个动态商业项目运行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在修复和开发的过程中,更要根据对周边民众生产生活的影响类型和程度,配置合适的商业项目。
动态商业模式能实现多方共赢
同时,对于这一新模式,有关部门应考虑出台予以相应的政策倾斜,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比如商业项目临时审批、场地设施搭建等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此外,还需做到全程监督和信息公开透明,不仅要做好技术监管,更要注重与媒体合作,方便民众随时了解项目进展,增进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一方面,动态商业项目的设计方案通常与当地特有的商业氛围紧密融合,场地的修复和开发有机会吸引更多商业项目来此落户,甚至可能进一步推动当地特色商圈持续走热;另一方面,商业项目的介入,解决了当地部分就业,又让媒体和民众了解了地块的污染修复状况、政府的诚意和解决方案。甚至还可以考虑在商业项目中拿出一部分资源用于本地公益事业,回报社会。
对污染场地业主来说,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这种商业项目的介入也能大大减少其为治理修复支付的费用。从这个角度看,商业项目融入污染场地修复项目是多方受益、安全可靠的模式。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一模式已经有所实践。在场地建立广告牌、租赁场地给淘宝用于商品的拍摄等动态商业模式已经被证明是可行的,在修复场地的同时,带动了当地商业发展;还能减轻出资方的资金压力,引导污染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通过引入全程监督理念,拉动就业,保障民众环境权和环保参与权,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或许还能对污染场地修复政策制定发挥正面影响。
治理修复土壤地下水污染,对于广大修复企业固然是不可多得的商业机遇,更是对思路创新和模式创新能力的挑战。这条治理修复之路能否很好地走下去,广大企业的智慧和胆魄是个关键。取商业价值于土地,复原美好的环境,所收获的多元价值,最终还是要回报给土地以及世代凭之为生的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