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靠海吃海“吃”出名堂:日前全国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国投北疆电厂海水淡化一期工程在津建成,在国内率先接入市政管网,每天20万吨的淡水产能,能满足滨海新区1/4用水量。天津破解缺水困局、建设节水型社会又迈出坚实一步。
123立方米,这是让天津尴尬的人均水资源量,这一数字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17,比沙漠之国以色列还少100多立方米。加上外调水源,也远远低于世界缺水警戒线!这样一个极度缺水的城市,怎么生存,怎么发展?
10年间,天津坚持节水为先,出台全国第一部地方节水条例,11次调整水价,靠制度逐步拧紧节水“龙头”。同时,优化配置水资源,向天空要水、向大海要水、向污水挖潜。从全国最严重缺水城市,到全国节水示范城市,天津万元GDP用水量18立方米,仅为全国水平的1/7;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8.3立方米,为全国水平的1/8,两项节水指标居全国第一。
“水瓶颈”没有卡住天津。10年间,天津的GDP年均增速15.5%,而用水总量年均仅增长1.5%。天津以用水总量微增长支撑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节水功不可没。(相关报道见第十六版)
十年用水总量微增长,万元GDP用水降八成
“天津答卷” 破解缺水困局
硬指标倒逼节水
用水不合理,项目不上马
天津因水而生,也曾因水而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上游纷纷拦河筑坝蓄水,地处“九河下梢”的天津饱尝困境,洪水没了,水荒来了。2000年一场大旱,暴露出天津单一、脆弱的水源结构,当年上游供水只够维持到10月,无奈只能限量供水。
缺水是天津最突出的发展瓶颈:年均水资源量仅15.69亿立方米,而年用水总量要22亿—24亿立方米,承载打造北方经济中心使命的天津,没有水,何谈发展?
“不节水没有出路,破解天津水危机,必须把节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天津决策层达成共识。
严控总量,量水发展。2002年,天津出台了全国第一部地方节水条例,科学确定用水总量,核定用水指标,形成水资源宏观控制指标体系;2004年,颁布404项用水定额,形成水资源微观管理指标体系。
让硬指标成为硬约束。2002年,天津全面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用水不合理,项目不上马”;逐步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水源不合理,规划不批准”;今年起“三条红线”纳入16区县政绩考核,节水阀门越拧越紧。即便是GDP占天津一半的滨海新区也不“吃偏饭”,新上项目使用淡化海水不能低于15%,“超计划用水不仅加价,明年还要减你的指标。”
10年间,天津出台了与节水相关的7部地方法规、30余部节水规章和一系列地方标准,一条条“硬杠杠”彰显了天津节水的决心。
“硬杠杠”会不会管死产业?天津市水务局副局长李文运说,对不同产业“区别对待”:对耗水量大、用水效率低的落后产能坚决淘汰;对低耗水、高附加值产业实行政策倾斜;对工业废水零排放的企业,优先满足用水。
节水倒逼结构调整。在天津市区,40多家纺织企业渐渐“消失”,搬进高新纺织工业园重组升级;在小站镇,知名的“小站稻”从30万亩减到1万亩,让位给节水高效的设施农业;在滨海新区,大飞机、大火箭等新型产业落户,以占全市15.6%的用水量创造了全市56%的GDP……
经过10年调整,天津经济结构发生了质变: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八大优势产业占工业比重超过90%,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31%以上。10年来天津万元GDP用水量降低81%,降至18立方米。天津的GDP年均增速15.5%,而用水总量年均仅增长1.5%。
精打细算节水账
5种水差别定价,11次撬动水价杠杆
节水是笔资源账,也是笔经济账。
天津把水细分为5种: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再生水和淡化海水。“难就难在几种水不能互济,比如引滦水每吨1.16元,供给农业灌溉肯定用不起。”天津水务局水资源处处长闫学军说。
优化配置这5种水,考验着天津的节水智慧。
天津本着“优质优用、低质低用”原则,节约常规水(地表水、外调水),压采地下水,鼓励多用非常规水(再生水、淡化海水)。天津水账算得精细——2012年全市总用水量23.13亿立方米:地表水7.86亿立方米,主供农业;外调水8.13亿立方米,主供城区和滨海新区;地下水5.49亿立方米,逐步压缩;再生水1.37亿立方米,回用农业和生态;淡化海水0.28亿立方米。
告别“福利水”,天津深化水价改革,实施分质供水,差别定价,探索建立符合市场规律、兼顾社会承受力的节水型价格体系。
节约常规水。天津11次调整水价,居民生活用水每吨由0.68元提高到4.9元,工业用水每吨由0.95元提高到7.85元。“石化原料成本中,水占到了动力消耗的7%,节水不仅是经济效益,更是社会责任。”天津石化水务部副经理连立国说,在百万吨乙烯项目中,投入节水减排资金近1亿元,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98%以上。
抑制超采地下水。地下水资源费8次调价,提高了约30倍。地下水开采量降低31.5%,灌溉机井从高峰期的5万多眼降到3.2万眼。
向污水要潜力,鼓励使用再生水。全市建成污水处理厂81座,污水处理率达到90%,建成再生水厂8座,新建小区全部配套中水管网,推进中水入户。加大政策扶持,深处理再生水价每吨2.2元—4.0元,低于自来水和地下水价格,新建热电企业全部用上再生水。
向海水要潜力,鼓励海水淡化。天津建成4处海水淡化厂,产能居全国第一,年利用海水超过10亿立方米。
水价杠杆撬动节水,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幅提高。2012年,天津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农业灌溉用水系数提高到0.67。
全社会节水机制
“一龙管水”全程节水,推动全民节水
“水源地不管供水,供水的不管排水”,天津直面体制积弊,2001年整合成立市节约用水办公室,2009年又挂牌成立天津市水务局,从“九龙管水”到“一龙管水”,打破了过去的条块分割,统筹取水、用水、排水、回用各个环节。
机制催生活力。天津在全国率先出台节水型小区标准,发布5期节水型产品名录,以创建节水型小区、企业和校园为载体,依托两级节水网络,由点到面,推进全社会参与的节水机制。
节水深入生活。在节水型小区梅江蓝水园记者看到,每户都安装了自来水、再生水2个水表,居民李先生说:“使用再生水,能节省1/3的用水量。大家养成了‘一水多用’的习惯。”节水深入校园。天津大学学生浴室安装的智能IC卡,节约用水超过50%。
节水从娃娃抓起。天津把节水知识纳入中小学生课本,建成全国最大的节水科普教育基地——天津市节水科技馆。
珍惜水、爱护水渐成社会自觉。截至2012年,天津节水型企业和居民小区覆盖率分别达到34.8%和5.8%,高于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每人每天78升,低于国家标准。
作为南水北调受水区,2014年长江水进津,天津是否不用为水而忧?李文运表示,“先节水、再调水”,天津还在挖潜:到2015年,供水管网漏失率降低到12%以下,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达到30%,到2020年天津将基本建成节水型社会。
继续推进节水,天津节水事务中心主任周建芝不避难题:一是《全国节约用水条例》未出台,节水面临政策困境。二是扶持政策乏力。对于许多企业而言,节水改造投入大、效益相对较小,国家应将节水摆到与节能减排同样地位,给予专项政策扶持。
节水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天津节水依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