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创造性地将扶贫开发工作与光伏应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农村贫困户的屋顶资源,率先开展光伏下乡扶贫工程试点,变“输血式扶贫”为“精准扶贫”,探索出了一条利用光伏发电为农村贫困家庭脱贫解困的扶贫新路径。
“从去年12月份到现在,我家屋顶已经发电3900多度了。不仅自己家里用电不用花钱,多余的电卖给电网还能挣钱哩。”11月27日,光伏调研团一行冒雨来到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杨庙镇贫困户孟繁生的家中。
今年65岁的孟繁生和爱人均因病丧失劳动力,不仅无房居住,每月100多元的医药费也无力支付。“现在好了,政府不仅为我们这些贫困户解决了住房问题,还在屋顶为我们装了‘光伏发电机’,每年3000多元的电费收入不仅解决了我和老伴的医药费,剩余的钱还改善了生活。”孟繁生抱着13个月大的小孙子,消瘦的脸上溢满了笑容。
记者从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了解到,像孟凡生这样享受光伏扶贫工程的贫困农户全省已达1108户,预计从2015年开始,安徽省光伏扶贫计划将拓宽到2508户,到2020年,将有6000户贫困家庭从中获得稳定收益。
敢为人先安徽创新光伏下乡扶贫
记者从安徽省能源局了解到,给孟繁生一家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的是该省在全国首创的扶贫新方法———光伏下乡扶贫工程。2013年6月,合肥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光伏推广应用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实施“光伏下乡”工程作为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四大工程之一,提出从2013年起,合肥市、县级扶贫专项资金每年安排300万元,支持100个以上农村贫困户建设家庭光伏发电项目,项目后期运行维护费用纳入各县(市)财政预算。
“在推进过程中,合肥市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将扶贫开发工作与光伏应用有效结合,充分利用农村贫困户的屋顶资源,率先开展光伏下乡扶贫工程试点,探索出了一条解决农村贫困家庭脱贫解困的扶贫新路径,实现了扶贫开发由‘输血式扶贫’向‘精准扶贫’的积极转变,有力地促进了新兴产业发展与农村资源的有效利用。”安徽省能源局总工程师钱立家向记者介绍说。
据合肥市扶贫办主任肖波介绍,所谓光伏下乡扶贫工程,就是政府为农村无劳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的“三无”贫困户,免费帮助建设单体3千瓦时的家庭分布式光伏发电站,项目产权和发电收益全部归贫困户所有,所发电量除自用外,剩余上网电量供电公司全额收购。“打个比方说,就是通过建设家庭分布式光伏发电站,让这些贫困户当上‘电老板’,足不出户就能按时领到电费,实现逐步脱贫。”肖波说。
而当上这样舒心的“电老板”却没那么容易。记者从安徽省长丰县岗集镇扶贫办了解到,申请免费安装光伏电站的农户不仅要满足五个“必须”条件(即必须是规划布点保留中心村,必须是低于国家标准的农村贫困户,房屋结构必须较好,必须有充足的光照条件,必须就近有方便接入的电网)。同时,还要经过村、乡(镇)、县“三级公示”,无异议后,政府才免费为其安装家庭分布式光伏发电站。
据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提供的资料,农民屋顶光伏电站建成后,基本不用农户操心,电网公司与贫困户签订并网发用电合同,电价补贴参照国家、省、市有关文件执行,运营服务由建设企业提供基本培训和使用手册,日常维护由专业化公司负责,费用纳入财政预算,设施故障由系统供应商提供维修,建立售后服务网点。
“根据目前发电量测算,光伏下乡贫困户户均等效年收益约3000元,其中每年现金收入约2500元。”钱立家介绍说,光伏下乡扶贫工程具有“一次投资、多年收益、精准扶贫”的特点,通过试点实践,基本实现了“建一个家庭光伏电站,帮一个贫困农户脱贫”的目的。
借光发展合肥打造“光伏应用第一城”
“建设光伏电站,不仅能为贫困户带来稳定的家庭收入,还能为城市的环境减负。”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沈业奎向记者介绍,建设一个3千瓦的小型户用分布式光伏电站,与相同装机规模的火电站相比,25年时间内可节约标准煤约23.6吨,相应减少燃煤所造成的有害气体排放,其中二氧化硫2.11吨,氮氧化物1.06吨,二氧化碳42.3吨。
安徽省省委常委、合肥市市委书记吴存荣指出,合肥将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将平板、光伏打造成新兴产业的“双引擎”。其规划和设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将合肥建成国际有影响力的光伏产业基地和“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
据沈业奎介绍,目前合肥市共有光伏企业30余家,其中龙头企业8家,正在加速形成多晶硅原料—太阳能电池—集成组件—发电工程于一体的光伏产业链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2013年,该市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能达到8吉瓦,光伏及新能源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2.76亿元,增加值37.06亿元,同比增长16.9%。今年1月~6月实现产值107.1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82.2%,已成为国内有较强影响力的光伏生产基地。
此外,合肥农村地区具有农户多、光照好、累积屋顶面积大的资源优势,光伏下乡扶贫工程的实施和示范推广,已经引起了广大农民的强烈关注和热烈欢迎。“政府主导、农民自发、企业推动”的措施使安徽省的光伏下乡工程在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普及,农民建设家庭光伏电站、发展光伏大棚、建设光伏美好乡村的意愿迫切,前景看好。
“光伏下乡扶贫不仅改变农村贫困户的生活,还能拉动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沈业奎说。为此,合肥市决定从2015年开始,光伏下乡扶贫计划拓宽到500户,到2020年再解决3000户“三无”贫困家庭稳定收益。
据合肥市发展改革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市已建成光伏电站144.08兆瓦、在建65.6兆瓦,合肥光伏企业在市外投资建设光伏电站已超过1吉瓦。2014年,该市新增50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指标,主要用于屋顶,目前已经完成52.3兆瓦备案工作,其中,已经并网发电2.584兆瓦,正在开工建设的32.56兆瓦。
下一步,合肥将大力实施光伏下乡“百村推进、千户扶贫、万家屋顶和万亩基地”四大工程建设。计划到2018年,建成100个农村光伏应用示范社区、1000个农村光伏扶贫家庭、1万个农村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1万亩光伏设施农业基地,力争把合肥农村地区建设成为光伏农业的先行区和光伏应用的重点区。
“目前,我市正积极探索‘企业农户共同投资、发电收益按比例分成’的新模式。力争到2015年,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能达到10吉瓦~12吉瓦,光伏产业产值超过300亿元,建设总容量5吉瓦~6吉瓦的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系统,大步向‘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迈进。”沈业奎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
全国推广光伏扶贫工程或成新“光谷”
从“输血式”的帮扶到光伏扶贫“造血”农村“三无”贫困户,如今在安徽省,一座座家庭光伏电站在屋顶矗立,不仅给贫困农民带来了新生活,也给其他市民带来了新气象。分布式光伏工程不仅让合肥的工业企业用上了自家房顶上的清洁能源,而节能减排、关爱环境的理念也影响到了千家万户。
“电站就在我家屋顶上,电网的工作人员不用进我家,就能看到电站运行情况和抄表。”一提到屋顶的这个“光伏发电机”,家住安徽省合肥市金域蓝湾小区的孔庆斌就合不拢嘴,“上个季度,我已经从一卡通上领到了760多块钱电费,照这个收入,不到7年我就能全部收回投资啦。”
从合肥市光伏扶贫工程得到的启示,孔庆斌为自家屋顶安装了7块功率各为250瓦的太阳能板,共计系统容量为1750瓦的光伏电站,按照“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电量消纳方式,与市供电公司签订《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低压发用电合同》,约定上网电量每半年结算一次。
“现在我打算把自家的光伏电站装机容量增加到5千瓦,加上国家和合肥市的补贴,这样光伏电站的收益回报会更多,我相信也会有更多的人投入到这项节能事业中去。”孔庆斌对记者说。
据合肥市发展改革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合肥地区目前有125.5万农户,其中贫困户约8.5万户,如果50%的农户和70%贫困户能户均建设3千瓦家庭光伏电站,仅合肥一市将需要193.35万千瓦光伏板、64.45万台逆变器,放眼全国农村,巨大的市场需求将对光伏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
安徽省关于光伏应用的创新做法得到了国家能源局和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8月25日,国家能源局在安徽省金寨县召开全国光伏扶贫现场交流暨工作座谈会。会议认为,光伏扶贫产业发展具有可复制性强,应用前景广阔,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很强的可扩展性。
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副主任陈畅飞对合肥的做法也给予很高评价,他说“合肥市试点光伏下乡扶贫,思路清晰,方法科学,措施得力,效果明显,给农村无劳动力家庭带来了持续稳定收入,是对无劳动力家庭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值得推广。”
记者从国家能源局获悉,该模式目前已在全国得到了推广,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工作方案》,提出将在地方积极性高、配套政策具备的河北、宁夏、安徽、山西、甘肃、青海等6省区开展首批光伏试点,实施“光伏扶贫”工程。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在农村地区开展光伏扶贫工程,首先充分利用了农村地区丰富的屋顶资源,有效地调整了能源供应的结构,降低了碳排放;其次光伏扶贫为农村贫困户提供了稳定、长期的收入,转变了传统的扶贫模式,有利于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最后光伏扶贫还为处于农网末端的贫困地区提供了较稳定的电源,有效改善了无电地区的农民生活。
“分布式光伏如果能够充分开发利用农村地区的屋顶资源,则会打造一个新的‘光谷’。”陈畅飞说。
图说:安徽省光伏下乡扶贫工程具有“一次投资、多年收益、精准扶贫”的特点,通过试点实践,基本实现了“建一个家庭光伏电站,帮一个贫困农户脱贫”的目的。图为施工人员正在为该省肥东县长临镇罗洪村贫困户张立功家屋顶安装家庭光伏发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