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员工辞职创办微企,一年时间,注册本金从14.5万元猛增至1200万元;90后大学生创立互联网公司,从“零业绩”发展到年产预估1000万元的规模—这不是虚构的励志传奇,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创业故事。由本报和市工商局联合主办的“首届重庆微企创业大赛暨第三届重庆微企发展论坛”即将召开之际,本报开设“创业我最潮·关注创新型微企”栏目,让我们一起分享这些商海弄潮儿的创业故事。
年末岁尾,周冯锐铖忙得不亦乐乎。
“已经签订的合同金额超过5000万元。”周冯锐铖告诉记者,今年公司的营业额“铁定”要破8000万元。
周冯锐铖的公司叫重庆需求侧能源管理有限公司,专业从事节能服务、能源管理。乍一听,这家公司实力不小,事实上这是一家去年4月才成立的微企。
在成立公司之前,周冯锐铖是一名国企员工。虽然只有29岁,但他已经是副高级工程师,还在节能领域拥有35项专利。
新行当
瞄准节能“蓝海” 工程师毅然辞职
曾留学日本的周冯锐铖,学的是节能专业,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国家电网工作。
“国内整个节能行业才刚刚起步。”周冯锐铖敏锐地意识到,这将是一片巨大的商业“蓝海”。
2011年,周冯锐铖毅然辞职,转而给一家从事节能服务的民企老板打工:这家民企规模虽然不大,但能帮我了解市场。
打工两年,周冯锐铖基本摸清了重庆节能服务行业的真实状况。他发现,重庆不仅从事节能服务的企业较少,专业技术人才也很缺乏。市场上多数所谓节能服务企业,不过是一些代理商或工程商,并没有自己的专利和技术。
2013年4月,拥有30多项专利、科班出身的周冯锐铖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用行业专业术语“需求侧能源管理”为公司命名。周冯锐铖一开始就想表明,这是一家专业公司。
新模式
用能单位不用掏钱 还能省电
第一单业务,初入商海的周冯锐铖就“呛了口水”。
今年5月,周冯锐铖听说我市某高校想做变压器、LED节能改造,上门毛遂自荐,对方负责人却根本没把年纪轻轻、没有背景的他放在眼里。
左思右想,周冯锐铖决定把父母留给他的一套200平方米的老房子抵押贷款100万元,他把这100万元抱到该校,作为质保金。虽然,该工程总投资也不过30万元。
如果说此举为周冯锐铖赢得了校方的信任,周冯锐铖提出的“合同能源管理”则更加让校方心动不已。所谓“合同能源管理”,即双方签订节能服务合同,由周冯锐铖公司出资购买设备、支付人工,为校方提供节能改造的相关服务。待节能改造完成后,每月节省的电费部分,80%归周冯锐铖公司,作为投资回报。
如此算来,校方不需要出一分钱,就可完成节能设备改造,每年还可节省数万元电费。何乐而不为?于是双方很快签订合同。
按照国家规定,“合同能源管理”一般合同期限为5年。因为节能效果好,省电量高,周冯锐铖只用5个多月就收回成本,后期只需要投入较少的资金进行维护,利润率接近400%。
周冯锐铖由此赚得了下海后的“第一桶金”。之后,周冯锐铖接的所有业务,全部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实现“共赢”,业务量快速增长。
新技术
专利物尽其用 成为核心竞争力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插线板、充电器只要插在电源上,就会耗电。有些单位因线路老化,线损也高得吓人……”周冯锐铖告诉记者,只要通过合理的节能改造,生产、生活中的很多能耗都可以降低。如一台315kVA的变压器,即使在不使用的情况下,一个月空载损耗就高达2000-3000度电,如果采取了节能措施,一年可节约电费数万元。
“这些改造措施所运用的技术,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周冯锐铖说,他的35项专利如今已全部用到产品设计中,平均每一个合同项目,会用到5个专利。
该公司为客户做的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可在原基础上节能78-80%;整体节能可达20%。这一数据,很多公司难以企及。
虽然周冯锐铖的公司成立才一年多,但在业内已小有名气,不仅许多业务主动找上门,连银行、投资机构、证券公司也相继登门。
“明年,公司就要进行股份制改造,我们的目标是力争用三年时间,在创业板上市。”对于未来,周冯锐铖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