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并不丰富,但用水浪费惊人,供求矛盾十分突出。有外媒分析认为,除了污染问题,水资源短缺可能是今天中国所面临的最具威胁性的环境问题,用水效率低下和用水需求不断增长这些根本性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穿越焦作城区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明渠(10月23日摄)。河南省南水北调干线与通水有关的质量问题已全部处理完毕,全线具备通水条件。河南省境内南水北调731公里总干渠和1254座交叉建筑物已经顺利建成,与通水有关的质量缺陷和问题已全部处理完毕。目前,干线工程已经受住近7米高水位充水试验检验,符合通水要求,全线具备通水条件。(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外交学者》杂志网站副主编Shannon Tiezzi于11月30日发表评论文章称,该杂志曾报道过中国的水污染危机,中国政府称国内近60%的地下水都遭到了污染。水资源短缺也是中国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与能源利用、城市化及现代化议题息息相关,而且显然还在随着污染加重而愈演愈烈。
最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高度强调水资源问题。他敦促地方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处理好包括节水工程和调水工程在内的水资源问题。在视察水利部时,李克强表示政府将为这些工程提供更多资金并以优惠政策的形式给予更好支持。他表示,这些工程也将有助于提高就业和投资水平,从而“稳定经济增长”。
李克强亲自过问水资源问题凸显了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的紧迫性。世界银行统计数据表示,中国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为2071立方米,远高于联合国水资源短缺标准(每年人均1000立方米)。但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极度不均。据美国水资源研究组织蓝环(Circle of Blue)发布的报告《中国瓶颈》显示,中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近70%,煤炭产业用水占20%。这两大产业都集中在降水量少的中国北方。这里的降水量仅占全国总降水量的20%。结果是,中国水资源供不应求。在北方,人均水资源仅为约200立方米。在北京,2012年水资源消耗水平甚至高出总供水量的70%。
李克强的讲话表明,中国政府已充分认识到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严重性,并已着手采取具体措施,包括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减少用水量。尽管如此,水资源短缺仍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中国的用水量伴随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而不断增加(据蓝环预测,中国用水量将在21世纪20年代初达到每年6700亿立方米),但中国的水资源却在逐渐减少,自2000年以来已经减少了13%。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自2002年开始南水北调大型工程建设。据《大西洋月刊》报道,南水北调工程共计3条路线,年调水规模达448亿立方米,预计耗资逾6000亿美元。东线和中线工程已投入使用。然而,单纯给北方缺水地区提供更多水资源无法解决用水效率低下和用水需求不断增长这些根本性问题。
中国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并不是没有解决方案,但这些方案却往往遭遇政治阻力。《经济学家》杂志认为,仅仅通过提高水价,尤其是部分缺水地区的水价,中国就能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但官员一直不愿意这样做,他们担心此举会赶走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各项产业。如果中央始终不出台关于节约用水的严格政策,地方官员不太可能行动起来。因此,与迫在眉睫的水资源危机相比,中国抗击污染,尤其空气污染的斗争,可能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