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兰州一些重要的工业遗产、遗迹已经消失,著名的甘肃制造局等遗迹已不复存在这一现实问题,民盟兰州市委员会建议,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维护城市历史风貌,要像保护“中山桥”一样保护重要的工业遗产。
建议认为,兰州的工业遗产主要集中在洋务运动、“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几个时期。兰州通用机器厂的前身甘肃制造局是左宗棠创建的西北地区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80多年前由德国生产的至今还能运转的龙门铣床、记录职工基本信息的甘肃制造局职工卡、甘肃制呢局的徽章以及呢料等,见证了兰州近代工业文明的成长之路。
“一五”、“二五”时期建成的兰炼、兰化及“三线”建设时期的支柱企业也留下了大量的工业遗产。还有始于元代的阿干镇煤矿和沿线的烧陶、冶炼、小型铸造,榆中青城、金崖保存的古老水烟手工作坊等等,都是兰州工业遗产的印象物证。2006年市上对全市工业遗产进行调查,34个企业的170多项工业遗产入选兰州工业遗产名单,目前对其中保存较好、具有较高价值的实行了挂牌保护。但由于种种原因,兰州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面临许多的困难和问题。
建议认为,要建立完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法律、法规体系。建议市人大、市政府根据兰州实际,尽快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对工业遗产的拆改加以限制,防止重要遗产在尚没有认定前被拆迁或损毁。对于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技价值,但商业开发利用价值比较低的工业遗产,应尽快移交文物部门。工业遗产一经认定,应当及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使其切实得到保护。
建立完善工业文化遗产评估系统,兰州已开展了工业遗产普查,基本摸清了家底。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评估标准和制度,对工业遗产的去留实行专家咨询、公众参与和听证程序。建立工业遗产分级管理制度,对不同等级的工业遗产区别对待、分级管理、妥善保护。
同时,妥善处理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制定规划,与区域改造有机结合,甄选优秀工业遗产,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工业遗产保护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政府要高度重视工业遗产保护,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少走弯路。
加快兰州工业遗产博物馆的建设步伐,支持和引导企业自办专题博物馆。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实行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开发并举,使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推进工业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