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可不一样哪,我这120亩地,保守估计毛收入20万没问题。”说这话的是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满堂红镇大板村沙家屯的种植大户田小羽。
8月14日下午,田小羽一家正顶着烈日不时牵引微喷管带给红薯地浇水。细密的水流通过管孔向四周发散喷开,远远望去像一团白色水雾。田小羽说,这是干旱发生以来第二次给红薯浇水,7月底开始他们把全部120亩地浇了一遍。为了上次的浇灌,他们一家甚至在车里打起铺盖,在田间吃住十余天,田小羽和弟弟两家人轮流看管。我们去的时候,还能看到田边的厢式大卡车里简单铺着被褥,边上放着水壶等用品。
“我这120亩地被纳入今年的节水灌溉项目区,政府组织打了井,还给我们柴油和水泵,自己采购管带就行了。我用的是微喷,你看旁边喷灌4小时浇的地,我1个小时就可以浇完,省水省时,一天一夜能浇上10多亩地。” 说起微喷这种节水灌溉技术,田小羽不停地夸赞。
“大旱之年能浇上水,能丰收挣钱,真是多亏了好技术、好政策啊!”田小羽一边说着,一边顺手从对面地里扯出一株花生秧展示给记者看:“这是没浇过水的,你看结的花生明显比我的少,成熟度也不如我的。”
而田小羽所说的“不一样”,是相对于他家去年的情况而言。那个时候,他还在外打工,家里30多亩田地由弟弟田小光和弟媳种植管理。“原来那30多亩地在河东沿,主要是种玉米和花生,1年下来收入也就4万左右。”
今年,由于生意受挫,他回到满堂红镇大板村的老家,在河西沿流转了120亩地,种了80亩花生、26亩红薯,其余的种上青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他家花生亩产300斤左右,按一斤3元计算,每亩花生收入900元。而今年,他估计花生亩产能有500斤,这样每亩收入就达到1500元,比去年增加600元。红薯估产4000斤,按1.2元/斤算,亩收入达到4800元,去掉成本1500元,每亩净收益达到3300元。
“说实话,我是想乘着‘沈阜200万亩示范带’的东风,在田地里大干一场,大展拳脚!”说起回家种地的初衷,田小羽显得豪情万丈。
据记者了解,他所说的“沈阜200万亩示范带”,指的就是去年启动的辽宁省沈阜20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带工程。该工程选址在阜新市中部和南部农业气候区,规划发展现代生态农业200万亩,重点建设果品林、设施农业 (光伏)、高效农业、畜禽养殖、三产及加工业、生态保护等6大示范区。田小羽所在的彰武县满堂红镇大板村沙家屯就位于项目区内。
而这一切,无论是田小雨羽个人的增收,还是“沈阜200万亩示范带”的顺利建设,都建立在能保证农作物灌溉需求的基础之上。
“彰武县旱情较严重的乡镇集中在西北部和东北部,主要是作物灌溉问题,满堂红就是其中一个。” 彰武县水利局副局长王铁说。
当天,就在田小羽的地边不远处,县水利局钻井队正给新打的一眼井安装管道。据王铁介绍,今年一共给大板村沙家屯节水项目区打了33眼直径200毫米的深井用于灌溉,目前已全部启用,投入地表管灌。由于出水量不足,县水利局决定再补打4眼井,现已完成2处,我们看到的第3眼很快就能完工。
在紧邻彰武县城的兴隆山镇,有一个万亩节水滴灌项目区。8月14日,记者看到,项目区内一人多高的玉米长势良好,掰开来看颗粒饱满,个头正常。白色地膜内藏着滴灌管,整齐铺在地垄。
王铁告诉记者,兴隆山镇节水滴灌项目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好,耕地土质肥沃,地下水资源充足。项目实施3年来,共新打水源井50眼,建井房50座、泄水井100座。完成面积1万亩,作物主要是玉米,全部实行膜下滴灌。为保证排水畅通,今年新建了干渠桥2座,排水涵73座,排水干渠清淤2公里。
去年秋季,经农业部门测产,项目区内玉米平均亩产1660斤,比未实施地块平均亩增产430斤。玉米价格按每斤1元计算,再去掉每亩增加投入210元,每亩可增加纯收益220元,每亩节约用水80立方米。
今年辽宁大旱,尤以辽西和大连地区的旱情为重。位于辽西北的阜新市彰武县截至8月10日,已连续19天无有效降水。据统计,截至8月19日,全县作物受旱面积达到126.461万亩,占播种总面积的45.32%。
应对旱情,彰武县提出“五个必保”:必保人畜饮水安全,必保人均1亩保命高效田,必保沈阜示范带项目新栽果树成活,必保重点地块、主要经济作物浇上水,必保水源地、水库、塘坝周边、房前屋后地块浇上水。
截至8月19日,彰武全县已启动水源工程6640处,累计投入抗旱人数9.04万人次,抗旱资金1292.1万元,启动抗旱设备7323台套,共计完成浇灌面积30.14万亩,抗旱救灾取得积极战果。
在这场抗旱救灾攻坚战中,2011年开始实施的节水滴灌工程表现神勇,发挥出显著效益。三年来彰武县共完成72.36万亩节水滴灌工程(其中国家节水增粮43.7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5.8%,灌溉形式主要为滴灌、管灌+微喷带。这项工程不仅切实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切实降低了农业风险,增强了农业抗灾避灾的能力,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老百姓也比较认可。
尤其是今年大旱当头,正是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和节水技术的推行,才使得项目区内的作物得到及时灌溉,经受住了旱灾考验,彰武县部分旱情较重的乡镇反而成为旱区“绿洲”,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