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济宁市第一位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的农机手摇身变成鲁西南苗木大王,再到提议创办“李营法桐节”,20多年的创业路上,李卫东付出了太多心血和汗水。这位地地道道的农村汉子不靠天不靠地,一切只靠自己闯出了一片天地。
买了台收割机,被说成“是不务正业”
说起李卫东的创业故事,还要从20多年前讲起。1986年,李卫东参加高考,结果竟是名落孙山。自幼争强好胜的他立志在家乡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干出一番事业。“那时候,村里和我一样大的青年人瞧不起干农活,都愿意外出打工挣钱,有的同学也劝我趁早出门,到外地去闯荡闯荡。”李卫东告诉记者,他有自己的主意,“当时我就想,一个男人出去打工,一个月除去不必要的开销,也就只能落下个六七百元,一年下来也挣不了一万元。要是买一台小麦联合收割机,投入是大些,可干一个麦季就能比他们一年下来挣得多很多。”
更何况打小就热爱农业机械的李卫东,做梦都想成为一名农机手驾驶自己的收割机在田地里驰骋。1987年6月,李卫东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和向亲戚朋友借的6万元,到农机部门申请补贴购买了一台小麦联合收割机。抚摸着崭新的“谷神”,他兴奋地一夜没合眼。“当时村里还没有一个开收割机的,大家都是自己用镰刀割小麦。我买了台收割机,村里人说啥的都有,还有的就说我‘是不务正业’。我没想这么多,就觉得只要付出了劳动就能得到回报。”李卫东参加当地农机部门组织的联合收割机操作培训班,并掌握了联合收割机操作要领、机械构造、维修保养和作业市场行情。“充电”后的李卫东信心百倍地“驾机”走出家门,开始了跨区域小麦机收作业,成为济宁市第一位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的农机手。从南京到济宁再转到青岛,仅仅一个麦季,李卫东就有7.8万元的收入,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把一个荒废多年的老沙塘变成了绿色的海洋
初战告捷,李卫东尝到了甜头,更坚定了依靠农机创业的信心。随后的几年里,老李积极申请国家补贴购买农机,很快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以从事小麦机收为主的农机能手。然而就在老李干农机手忙得热火朝天时,传来了父亲病故的消息。一边是自己多年苦苦经营的农机事业,一边又是父亲遗留下的苗圃,他决定放弃农机事业,替父亲接过苗圃,完成父亲没有完成的苗木种植业。“我运气比较好,1990年,俺们村里有一块300亩的废沙塘进行公开招标,我就承包了这个废沙塘。”老李说,承包废沙塘,他下决心做出大文章,开辟新天地。这大文章到底是啥?老李跑市场,认真分析,最终确定了在这里种植苗木。说干就干,老李带着家人在废沙塘里安营扎寨,没黑没白地干了30多天,手上磨破了皮,长出了老茧。包下地、买下树苗,老李已拿不出多余的钱。“说实话,最难的时候,连给苗木浇水的钱都没了。”老李酸酸地说,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变卖掉家里所有的家电,凑了些钱,终于打上了机井、架上了电线、配上了机泵。
经过1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老李最终把一个荒废多年的老沙塘变成了绿色的海洋。老李逐步扩大了苗木面积,先后在本街道的栗乡村、庄头村、北尧村及宁阳等地承包土地,专门用于种植苗木。目前,他种植苗木面积达到1500亩,拥有马褂木、楸春、樟树、黄栌、五角枫、千头椿等苗木新品种100多个,年销售收入高达500多万元。之后,他又先后承包了1500多亩耕地,形成了规模种植优势。
没资金他帮、缺技术他教、无销路他带
2009年,在李营苗木协会换届选举大会上,李卫东正式被选为新一届的李营苗木协会会长。为了让李营苗木这一品牌更加响亮、更有纪念意义,也就是在这一年,李卫东决定把每年的1月6日定为“李营法桐节”,从此,李营法桐有了属于自己的节日。2010年,老李又在新疆自治区伊宁县承包了160多亩地的苗木和1300多万元的绿化工程,成为鲁西南远近闻名的苗木种植户,实现了苗木大王的华丽转身。
靠种植苗木富裕后,老李站得更高了,看得更远了。他主动帮助缺少致富门路的乡亲发展苗木,没资金他帮、缺技术他教、无销路他带,在他的带动下,周边乡镇的农户也按捺不住性子,纷纷前来求师学艺。“有头脑、有胆识、懂经营、敢打拼”这是大家对老李的评价。目前,李营街道育苗面积达6.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0%,育苗农户11000多家,占农户的75%,苗农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说起今后的打算,李卫东坚定地说:“今后,我还会一如既往地沿着苗木生产经营、绿化工程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带动更多的群众走上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