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天津市发布了《天津市清新空气行动方案》,方案在“控煤”“控尘”“控车”“控工业污染”“控新建项目污染”等方面提出了66条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措施。如今,“清新空气行动”实施已满一周年,针对市民最关注的问题,天津市交了一份怎样的答卷?下一步还有什么计划?昨日记者采访了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同时请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南开大学教授冯银厂解读答卷背后的热点问题。
津城PM2.5来源是什么?
据2014年8月22日天津市环保局发布的颗粒物源解析结果表明,PM2.5来源中本地排放的扬尘(城市扬尘、土壤风沙尘、建筑水泥尘等)、燃煤(燃煤电厂、集中供暖、居民散烧等)、机动车、工业生产(工业锅炉、石油化工、建材、溶剂生产与使用等生产过程)为主要来源,分别占30%、27%、20%、17%,海盐粒子及其他(餐饮、汽修、建筑涂料等生活服务业、畜禽养殖业、生物质燃烧、种植业等)排放对PM2.5的贡献为6%。
冯银厂:颗粒物源解析的研究在2013年年初就已完成,且应用到当时制定行动方案之中,即“控煤”“控尘”“控车”“控工业污染”“控新建项目污染”五个方面。行动方案抓住了天津市颗粒物污染的主要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多个区县领导被约谈
冯银厂表示,近一年多来,天津市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实在的工作,市民都有切身感受,有几个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一是制度建设方面,比如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已初步建立起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制度,全市划分四级网格8000余个,24000余人负责环保事项管理工作;二是责任追究制度,环保、公安建立联动机制已取得成效。“据我所知,截至今年10月底,已有多个区县领导因大气污染防治不力被约谈,环保、公安联合处罚企业300多家,抓获环境违法责任人90多名”;三是全民参与的氛围,环境保护的“统一战线”正在形成。
重污染天同比少14天
从公布的监测数据来看,2014年1-10月,天津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153天,较去年同期增加30天,重污染天数22天,同比减少14天。PM10浓度为129μg/m3,同比下降10.4%;PM2.5浓度为79μg/m3,同比下降15.1%。从感官上大家也能感受到空气质量的改善,比如2014年重污染天气出现的频率比2013年要少,即使出现了重污染天气,其污染程度也较小,持续的时间也短一些。
冯银厂:虽然今年蓝天白云的天气比去年多,但现阶段我国一些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大,只要静稳和高湿等不利气象条件出现,类似的重污染天气还会出现。大气污染是长期积累的问题,污染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治理的环境效果也往往不会立竿见影。随着污染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相关政策机制的不断完善,正面效应会逐渐显现。
“五控”任务进行时
控煤
“清新空气行动”实施以来,2013年确定的223项任务已全部完成并通过验收,2014年的325项工程任务截至10月底已完成89%。
完成陈塘热电90万千瓦燃气发电机组建设工程、75座燃煤供热锅炉改燃并网及71座工业燃煤设施的改燃或关停。
下一步:全市30万千瓦以上燃煤机组将采取高效治理措施,使污染物排放达到燃气排放水平,全市自备电厂和35蒸吨以上供热燃煤锅炉开展燃煤清洁利用,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实施改燃并网。
制定了7项扬尘控制标准,实施“工地围挡、堆料苫盖、车辆冲洗、地面硬化、土方湿法作业”5个100%扬尘控制要求,完成390个工业企业堆场扬尘整治及1527家餐饮服务场所油烟治理,中心城区和环城四区机扫水洗作业率已达到65%。
下一步:购置1227辆机扫洗路车,实现中心城区和重点地区道路机扫水洗全覆盖。
淘汰17.7万辆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完成5个机动车环保检测线示范工程;投运清洁能源汽车及纯电动公交车及通勤客车1019辆,完成3座大型充电站建设等。
下一步:全市全面供应符合国五标准汽柴油,机动车实施国五排放标准,2015年年底前全面淘汰黄标车。
开展重点行业脱硫脱硝及除尘治理工作,全市2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已全部完成治理并达到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完成905平方米和240平方米钢铁企业烧结机脱硫除尘改造,4000吨/日水泥窑新建脱硝设施,247座加油站和储油库油气回收治理,56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治理或关停;对97家占全市工业燃煤量90%的重点企业安装了大气污染源自动监测设施。
淘汰140万吨炼铁(烧结)、229万吨水泥落后产能,对34家污染和危化企业实施搬迁或关停,对1.2万家存在“散、弱、低、粗、污”问题的中小企业开始实行转型升级,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700万平方米和新建绿色建筑1200万平方米;完成《天津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制定实施,出台了《贯彻落实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会议精神12条措施》,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区域联防联控。
控尘 控车 控工业污染 控新建项目污染
专家建议科学研究提供支撑
一是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的效果要建立有效的跟踪评估机制。大气污染内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物排放,外因是不利的气象条件,二者综合在一起就会造成大气污染,因此评价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效果,需要一定技术方法来剔除气象条件变化造成的影响,这方面目前还比较欠缺,需要科学研究为之提供支撑。同时要动态跟踪评估污染防治工作的环境效果,以便及时调整完善,为未来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管理机制”靠多方合力
二是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完善治理措施实施过程中的制度建设。大气污染防治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等多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中央到地方各部门、社会各界及公众等多方面形成合力。因此,需建立切实有效的“政府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公众积极参与”的城市环境管理工作机制,综合利用法律、经济、科技、行政、教育等手段保障各项措施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