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多地区大范围的雾霾事件频繁发生,尤其是华北的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一直位居全国首位,引起了人们对空气质量的广泛关注。
若将现在的中国局部地区(比如京津冀)和几十年前的洛杉矶进行类比,可以明显发现中国的大气环境污染更为复杂,治理之路更为艰难。
经科学研究证实,广为人知的洛杉矶烟雾事件的罪魁祸首是机动车尾气,也就是说洛杉矶每一个开着汽车的人自己就是污染源。洛杉矶在1940年就拥有了250万辆汽车,每天大约消耗1100吨汽油。
为了治理雾霾污染,洛杉矶经历了长达50年的持久战,其间采取了诸多措施,受到了许多考验和各个利益集团的阻挠,直到1975年所有的汽车才实现全部安装净化器,此举被认为是治理洛杉矶雾霾的关键。与此同时,政府敦促石油公司必须提高油品质量,开发更加清洁的汽油。最终在1999年将洛杉矶一级污染预警(非常不健康)天数降低到0。
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洛杉矶能成功赶走雾霾,对于中国来说,更应该积极思考当下与未来的治霾持久战如何开展。
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一方面积极做好污染预警工作,在雾霾发生前采取控制措施,如机动车限行、重污染企业减产甚至停产等措施,尽可能减少雾霾发生;与此同时要积极支持相关科学研究的有效开展,尽快找出中国不同地区雾霾产生机理,并依据研究结论,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加强污染治理力度,提升机动车油品标准以及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并为公众提供行为节能减排的日常生活及出行指导意见,以及绿色驾驶指导,做好宣传工作,让广大民众有机会有条件参与到治霾行动中,真正实现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另外,作为污染企业,应当积极配合政府措施的实施,真正有效地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
另外,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治理雾霾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作为每一个生活在霾区的公民,都要有行动意识,比如实施低碳出行,方可最终战胜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