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消息,《光伏电站性能检测与质量评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于10月30日在2014中国光伏电站性能检测与质量评估技术研讨会上发布。该规范是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光伏技术检测中心制定的。《规范》解读人邹新京表示,我国的光伏电站规模和数量在逐年增加,并逐渐向商业化电站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光伏电站质量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讲故事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发电量是最重要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在会上打了个比方,“小孩子不管怎么样都是很可爱,但是光伏到了一千多万千瓦装机之后不能再是小孩了,而是很重要的发电力量,质量的保证就变得尤为重要。”“要求在部件上,包括电池板、逆变器、控制器,甚至包括阵列排列方式,可能都要有很明确的技术规范”。
李俊峰认为,光伏的成本其实在投资成本中占的很低。质量是生命,关键看能不能真正做到25年、30年。但是现在出了很多问题,质量和原料都参差不齐。主要原因是一味追求造价低,低价中标模式造成装备的利润率急速下滑,只有从质量上动手脚。
最近光伏行业协会公布的数字称,目前建成的电站里大概1/3左右质量不合格,还有一部分电池3年已经衰减了原来规定25年应该衰减的量,甚至当年衰减30%多。李俊峰强调,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光伏行业的害群之马。光伏行业必须按照标准技术规范要求自己,要解决质量标准统一性和一致性问题,现在不是急于降低价格,也不是急于技术创新,而是生产出稳定可靠、一致性的产品,为大规模电站建设提供标准化装备。“如果到了‘十三五’,电站还是那么千奇百怪,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有,那就有问题了”。
国电光伏总工程师吴协祥从技术角度深入探讨了光伏标准问题,认为标准大而全是很难一下子做好的,应该专业细化。
吴协祥认为,光伏产业的质量是动态的质量,不是静态的。从太阳能整个产业链来说,从各种部件到运输、生产到设计、安装、运维,所有环节全部都充满风险,只解决其中一个部分或几个部分是不够的。他将问题总结为三类:发电量保证、可靠性、运维。电站问题,90%甚至95%以上是安装、施工问题。“怎么看待整个产业质量的风险,最最重要就是在施工上,会两三年以后爆发,十年以后爆发的基本上是材料问题”。吴协祥建议,改变低价中标的体制,从成本管控角度,将每瓦成本转化为度电成本。
“长远战略来看,这个产业一定要发展智能化”。吴协祥认为,国内普遍急功近利,只看短期发电,增加几毛钱成本就不乐意,不看长远发电能力。光伏整个系统的结构就是串并联,灰尘、各种外界遮挡影响,还有内部衰减等固有特征,要尽快采用智能化的解决方法。“真正一致是靠智能芯片的管理。”“大概三年左右,智能芯片的组件是这个产业里几乎唯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