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发改委等25部门指导的“2014中国智慧城市创新大会”于2014年11月7日在广州举行。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郭理桥出席并演讲。
郭理桥称,要解决目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盲目自大,忽视基础建设的问题。部分地方政府无视承载能力,能耗过大,千篇一律,贪大求洋。
以下为演讲实录:
郭理桥:各位代表,关于智慧城市的推进,我们十分注重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
从目标导向来说,智慧城市是在新型城镇化的整个背景下展开的,也就是建设要围绕并且达到新型城镇化的五个要素,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这五大要素的内涵其实就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以人为本来说,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3.73%,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欠账,人口容纳能力不高。我国城镇中还存在大量的“城中村”、 “棚户区”、 “空城、鬼城”现象。如何做好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和市民化,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是以人为本的题中之义。
从四化同步来讲,正确处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正确处理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推进产城融合,不断创造新的非农就业机会;正确处理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从优化布局角度来说,针对着东、中西部城镇布局与资源承载力不匹配,大中小和小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群布局不合理,城市群内分工协作不够、集群效率不高等问题,构建“两横三纵” 总体城镇空间布局体系,做到“大分散、小集中” 均衡发展;优先发展21个城镇群,落实大中小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方针,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各类新型城镇建设,如绿色、低碳、智慧、人文等;设市规模、范围和模式、城市政府性质与区域政府、行政区划与城市空间等。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说,针对着土地、水和其他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病和城市安全问题多、难以解决等,做到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解决大城市病和城市安全问题。
从文化传承来看,存在着城市景观结构与自然地理特征不协调,城市文脉的破坏;千篇一律,地方特色的丧失。需要强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形成市民对城市文化特点的共识,采取有效措施,恢复重要历史遗迹等。
以上五个方面是我们整个智慧城市建设中所要考虑的一个出发点。智慧城市建设,另一个需要考虑的是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从几千年的城市发展史来看,有三条基本的经验:1、精神文化的传承,不断的提升城市的灵魂,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经验;2、保障体系的完善,有效的保障城市的安全,特别是城市的基本生命线,像交通、水、能源、通信、市政、住房等等基础设施的承载;3、发展动力机制的健全,这个主要是产业,产业集聚是区域发展的原动力,是城市形成和扩大的基本要素,也是解决就业的根本办法。这是几千年来城市整个发展逐渐形成的带有一种规律性的基本元素,也就是说我们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考虑这三个要素的均衡。城市这三大基本元素的平衡是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否则城市只能衰亡或者昙花一现。
按照新型城镇化的五大方面和城市发展的三大基本元素,我们推进了智慧城市的创建工作,从2012年开始,我们启动了智慧城市的试点,到现在一共有193个城市,在创建工作中,我们总结出智慧城市如果要取得成功,必须重视四条经验,这就是体制机制的完善,发展规律的掌握,新兴技术的应用,创新模式的探索;如果不太注重这些效果,往往这个试点过去就过去了。
第一体制机制的完善。首先是思想观念,要解决目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盲目自大,忽视基础建设。无视承载能力,能耗过大,千篇一律,贪大求洋。信仰的缺失,信任体系的破坏,文化的低俗。罔顾产业培育和一二三产的有机布局,导致产业结构的失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完善组织体系,整合资源,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建设受过良好教育、有技能的人才队伍,培育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探索创新体系建立,具有信息通讯的基础设施,对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提升。
在保障体制上完善政策,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主体、全球参与”的新型投资模式。第二发展规律的掌握。智慧城市真正要取得的实效,很重要的是懂得和掌握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从发展的角度来讲,有四个环节必须是紧紧地扣住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城市规划,要解决好三个问题:1、决策层面,是对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2、业务层面,通过多规融合,实现经济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规划、信息化规划、投融资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多项规划融合,着力解决过去各项规划“几张皮”的问题,使规划更具可操作性,达到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城市功能的完善。3、项目层面,做好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目标方向、内容重点、实现路径、保障措施等落实。城市建设,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要求,我认为有三个关键词要扣紧,第一关键词要适用,所谓适用,就是要讲究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要符合习俗、气候、材料等。第二个关键词是经济,就是要讲究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第三个关键词是美观,既承传文化历史,也要借鉴创新。
城市管理,就是如何城市管理网格化、精细化、智能化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在数字城市建设的时候,建设部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倡导数字城管,对城市的部件事件进行了网格化的管理,并由此从城市的市政设施的管理进一步拓展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应和成果。所谓比较好的效应,它不仅仅是业务上的,支撑了我们行业的管理和城市管理水平提高,更重要的是它培育了产业。
城市运行,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安全、生产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等多个维度的安全保障体系;重视信息安全,信息安全保障是一个长期性工作,是一个不断实施、检查和改进的过程城市应急响应,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开展应急管理、指挥、救援等,为城市的公共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四个环节,是城市发展的内在的规律,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必须紧紧抓住不放,否则我们就会隔靴搔痒。
第三新兴技术的应用,这个更重要的是中间有一个转换,也就是说新兴技术要和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结合,怎么样结合?这中间是有一个转换的,这个转换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要讲究经济实效,它体现在节约、效益、功能;二是注重集约智能,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数据、资源和人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模式;三是模拟仿真,建立可视化、复杂计量模型的可视化决策系统,模拟仿真涉及综合集成技术,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它用计算机生成逼真的三维视、听、嗅觉等感觉,使人作为参与者通过适当装置,自然地对模拟结果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四是安全可控,运用大量的可控技术,对城市各种生命线,交通、管网、电网、通讯线路监测,对城市建筑、桥梁各种设施的监测,对危险进行预测,使得城市能够正常运行。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尤其要研究如何运用现代技术来支撑城市的正常化运转,尽量避免城市重大缺陷,不要出现重大错误;城市一旦建成,往往不太可能推倒重来,这时尤其需要技术的支撑。
第四创新模式的探索,这主要三个要素:注重政学产研用资支撑体系建设,注重人才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注重实效绩效。这里我不一一讲了,特别强调一点,就是关于人才和知识体系建设,特别是现在整个社会进入到一个服务型社会,到了知识经济社会,原来我们社会经济的变迁要素主要是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那么下一轮社会发展中,变迁的根本要素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人才,也就是知识的改进、利用、创新要成为社会变迁的根本要素,这点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应该注重教育和培训,掌握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成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应该注重法制意识,增加约束力和行动力,使我们和自然、社会的相处,更加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改变一味向自然、社会索取的方式。
以上四条经验,是经过我们二年的试点总结出来的,对于我们健全智慧城市发展有很大的参考作用。下一步,我们在智慧城市的推进工作中,对于城市,要尊重我国城市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分阶段的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逐步达到城镇生态完整性、服务多样性、资源安全性、管理科学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充分尊重地方城市的首创精神,关注多种单元形态和专业特色试点,取得点上突破,总结典型模式,凝炼提升,形成体系,上升为标准,进行规模化推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