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钢市向来都有“金三银四”和“金九银十”的传统旺季之说,业内人士也常常对“金三银四”和“金九银十”寄于厚望。不过,随着这两年市场环境的深刻变化,所谓的“金三银四”和“金九银十”现象已经渐渐消失,与普通月份走势并未显现其特殊性。以今年的“金九银十”为例,今年9月份螺纹钢期货一度跌至2507元/吨,现货市场也跌至2760元/吨,均创近年来的新低;10月份钢材价格虽有上涨,但幅度并不大。
“金九银十”行情落空的背后其实是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在起作用。那么,这样的变化折射出什么?下面笔者将从经营环境的变化入手进行分析。
商家盈利模式改变
供求严重失衡是市场环境发生的最明显、最根本的变化,而供大于求意味着行业进入微利时代。钢贸经营理念、方式都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传统钢贸经营中,受供需关系支配,在“金三银四”和“金九银十”前,钢价一般处于低位,有资金实力的企业都会利用淡季进行库存准备,以备后市通过价差盈利。到了3月、4月份和9月、10月份钢材需求启动之时,钢价通常都会上涨,谁握有的资源多,谁的盈利就多。
但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专门为“金三银四”和“金九银十”做库存的钢贸企业越来越少。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市场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后,“金三银四”和“金九银十”规律只是影响行情的一个因素,而不再是规律性的决定因素。钢贸行业也已经从暴利时代进入了微利时代。因此,原本不屑做“搬砖头”营生的大中型钢贸企业都按开始经营需求进货,偶尔出于经营需要也到市场里拣一点便宜货“搬砖头”,转手赚取微利。
信息采集有待改进
钢贸企业做库存的积极性降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其在钢铁供应链上的“蓄水池”作用,使得传统钢铁流通格局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由于大多数钢贸企业不做或少做库存,钢厂被迫在处理库存时做出和以往不同的决定———有实力的钢厂自办钢铁物流园区或电子商务平台,转移和消化吸收一部分资源;实力欠缺的钢厂就采取库存前置方式,把库存推到传统钢材集散地的同时,加大现货市场的销售力度。但是,这也对传统信息采集方式和途径发出了挑战。
钢贸商备库存的积极性降低后,不等于社会库存就一定会少,只要钢铁增量的冲动不减,在需求不热的情况下,库存是不可能降下来的。一般来说,社会库存与钢价走向的相关性很高:库存高了,钢价就不容易上涨;库存低了,钢价就不容易下跌。不过,今年的情况并非如此。
据统计,除去国庆节假期期间的短暂上涨外,今年钢材社会库存已经连续32周下降,累计降幅达47.45%,是2009年9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但是,在库存持续下降的背景下,钢材价格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支撑,反而一路下滑。
从市场供需关系变化来看,库存降了,钢价就不应该出现“跌跌不休”的情况。如今破了这样的规律,其实并不是供求关系对钢价的影响消失了,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在流通格局发生变化后,原有的传统信息采集渠道出了问题,没有随经营环境变化而变化。如各地兴办的钢铁物流园区、现货钢材市场和钢铁电子商务旗下的仓库等承担的一定数量的钢材库存并未统计在内。如果信息采集渠道不随之变化,采集得来的数据就很难解释清楚市场供求关系在影响钢价走势上的作用。
周期低谷压力加大
当经济发展进入运行周期的低谷期时,钢材需求一出现下降,供需矛盾产生的问题就会迅速由产业链下游传导到中游环节和上游环节,这也是目前众多钢厂都陷于亏损边缘,甚至一蹶不振的原因之一。
在传统经营中,钢贸商的进货渠道单一,只能到钢厂订货。那时,市场行情跌了,通过价格协调会,钢价就会应声而起,起到救市的作用。如今,随着钢材价格日益透明,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钢贸商进货渠道日渐多元化,在定价权回归市场的过程中,一些利益主体从本位出发,向钢价施加影响力。于是,就出现了当一些钢厂生产已经陷入亏损边缘时钢价依然下跌的局面。
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候,经济运行周期进入谷底,一些用钢终端或多或少碰到这样或用户那样的问题,钢材需求出现了下降。不少终端用户在经营上碰到问题的直接反应就是减少钢材,更严重的甚至于停产。在产业链上,终端发生的问题最终都会倒逼传导到中游环节。前两年上海钢贸资金缺口风波中,这一倒逼传导作用就有了充分体现,
对钢铁企业来说,走出经济运行周期的低谷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企业转型升级,这也是目前各钢铁企业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思维方式须要跟进
目前,我国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发展到服务经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判断钢材市场行情走势时,仅仅用固有的理论架构和模型来预测后市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互联网新技术也大肆进入传统行业的时期,更需要有效整合各种信息。
目前,拥有10多年发展历史的钢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还少有盈利,问题就出在有效整合上。一些大钢厂办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本质还是企业的第二方平台;社会上的一些第三方交易平台在整合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几乎看不到大钢厂直接上牌的资源。
今后,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习惯,全面、准确地把握和整合这些信息,才能对市场行情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