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引得各路资金蜂拥而至的生物质发电,如今因为业绩不佳、前景不明,正在被各大央企“弃而后快”。
近日,国电集团下属的龙源电力[3.32%],再次把旗下的国电建三江前进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下称“国电建三江”)和国电汤原生物发电有限公司(下称“国电汤原”)的资产挂到了上海联合交易所。相对于9月初的第一次挂牌,此次的挂牌在出让价格上均作出了4000万元左右的让步,分别为3.68亿元和3.89亿元。
有证券分析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甩卖生物质发电资产的不仅仅只有国电,此前大唐、华能等众多央企大佬也都曾有过剥离生物质发电的痕迹。至于生物质发电遭抛弃的原因,该分析人士认为,生物质发电由于属于可再生能源,长期受到国家政策扶持,加上在发展之初盲目立项、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短短数年已从辉煌走向行业性亏损,即便依然有少数盈利,也是依靠国家补贴这根“救命稻草”。
资本逃离
2014年1月4日,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国网新能源控股将所持有的24.7%的股权划转至新组建的国网节能服务有限公司; 3月21日,华电国际[-0.51% 资金 研报]旗下的宿州生物质能发电有限公司因经营亏损、现金流短缺,拟对其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26亿元;7月15日,因项目亏损,华能长春生物质热电厂发出转让相关生物质发电资产的公示; 9月29日,国电集团下属企业龙源电力降低价格再次将旗下两家生物质发电厂的资产挂到了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
仿佛在一夜之间,资本集体逃离了这个曾经备受亲睐的生物质发电产业。
对于国电集团降价“甩卖”生物质发电资产的原因,10月15日,本报记者致函国电集团公司,但截至发稿,国电集团没有做出回应。
但本报记者从一位接近龙源电力公司的消息人士处获悉,龙源电力从2013年初就做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准备,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剥离生物质发电产业。因此,2013年6月就将旗下的山东京能生物质发电厂40%的股份以1元的低价转让;8月份,同样以1元的低价转让了其在国电聊城生物质发电公司52%的股权。
作为长期以来处于亏损的国电建三江、国电汤原生物质发电资产等也难逃被转让的命运,然而,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即使国电在价格上做出了4000万元的让步,截至10月16日,相关资产仍然无人问津。
对于国电建三江、国电汤原二次挂牌交易之后,如果仍然无人接手,国电是否会考虑再次降价以求脱手,在10月15日致函国电采访时,国电方面也没有予以回应。
上述接近国电的消息人士表示,不管有没有人接手国电抛出的生物质发电资产,在未来的规划中,国电旗下龙源电力都不会在生物质发电产业上投入太多精力。
受困原料制约
虽然资本纷纷逃离了生物质发电行业,但是在数年以前,生物质发电可是引得各路资金蜂拥而至的热门领域。
对于资本“退潮”的原因,江苏某生物质发电厂老板张强(化名)表示,主要是因为生物质发电的上游原料价格一涨再涨,严重挤占了生物质发电企业的利润。
张强告诉记者,2006年元月,江苏宿迁的中国节能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的生物质发电项目奠基,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国产秸秆直燃发电项目成功;由于这一项目顶着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噱头”,使得项目投产之后,依靠高于火电企业的上网电价以及碳排放交易获得数千万元的收益。
在这种诱惑之下,在2007年至2008年间,只要秸秆、树皮等农林废料充足的地方都在搞生物质发电。张强透露,就是在这一时间段内,众多央企大佬也纷纷进入生物质发电领域,而且投资规模远远高于民营企业,动辄上亿元。
另一方面,国家政策也明确表示要大力发展生物质发电项目,并要求在“十一五”规划末期生物质发电要达到550万千瓦装机容量;在“十二五”末达到1300万千瓦装机容量;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则要达到3000万千瓦时。
正是由于生物质发电企业的一哄而上,让原本不值钱的秸秆、树皮等农业废料的价格节节攀升,由原来的120元/吨上涨到后来的160元/吨、200元/吨、300元/吨,顶峰时期甚至超过400元/吨,几乎赶上了燃煤的价格。就是因为原料价格的上涨,大多数生物质发电项目变得“无米下炊”。
为核实张强提供的信息,本报记者查阅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农作物播种面积有18亿亩,年产生物质约7亿吨,相当于3.5亿吨标准煤;此外我国现有森林面积约1.95亿公顷,每年可获得生物质资源约8亿至10亿吨,完全可以满足现有的生物质发电需求量。
对于上述质疑,张强回应称,生物质发电项目是由国家审批的,在审批中对产量以及区域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主要倾向那些煤炭资源薄弱的省份。例如江苏省生物质发电企业就多达28家,但西部地区却几乎没有。因此,随着生物质电厂的不断投产,江苏省以及周边的生物质资源自然就水涨船高,最后出现供不应求。至于其他省份的生物质资源,由于物流成本高昂,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政府补贴成救命稻草
生物质发电由于能大大减少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产生巨大的环境效益而备受推崇。据测算,运营1台25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机组,与同类型火电机组相比,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万吨。
正是由于上述利好,国家发改委在2010年发布《关于完善农林生物质发电价格政策的通知》(发改价格【2010】1579号),并出台了全国统一的农林生物质发电标杆上网电价标准:每千瓦时0.75元(含税)。
一位熟悉电力行业的人士告诉记者,每千瓦时0.75元的电价已经远远超过了火电企业的上网电价,甚至高于电网的销售电价。
至于谁承担生物质发电的成本,该人士表示,由于资金量大,实行全国分摊政策,因此在普通的销售电价中常常会发现有可再生能源附加费,指的就是农林生物质发电超出常规发电价格的部分。
然而,目前我国的生物质发电行业因为原料的困局已经无利可图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企业抢着进入生物质发电市场,关键就是生物质发电还有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政府电价补贴。
“一些生物质发电企业已经成为畸形怪胎。”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小平曾经这样评价迎着行业亏损仍然愿意争相进入生物质发电的企业。
“虽然很少有企业愿意接手央企抛出的生物质发电资产,但是却有很多企业愿意新建生物质发电项目。”张强表示,这种现象在外行人看来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但业内人士都明白其中的道理;一些新建的生物质发电企业一般都会在立项之后依托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噱头”从银行拿到贷款,再从国家拿到补贴。
至于央企甩卖的生物质发电资产,基本上都是负债累累、资不抵债,从银行再次获取资金显然是不可能的。
“目前虽然生物质发电技术有所突破,但仍然受困于原料制约,所以生物质发电必须重新定位、重新布局,不要让国家补贴成为生物发电企业野蛮生长的理由。”张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