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谁来为储能铺路 储能产业或迎来爆发式增长

2014-10-14    来源:中国节能网
0
[ 导读 ]:储能技术在我国大规模应用还需要多少时间?”这是所有储能人极为关心却没人能准确回答的问题。
储能技术在我国大规模应用还需要多少时间?”这是所有储能人极为关心却没人能准确回答的问题。

“我想5年、10年以后,甚至可能是20年以后,储能产业会迎来爆发式增长。”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王仲颖在近日参加第二届储能技术高层研讨会时指出:“中国要实现生态梦,只有走高比例的清洁能源、非化石能源这一条发展路径,看不到第二条路。”而这离不开储能。

但目前,我国对储能的要求已经较为迫切。以北京为例,峰谷差已经达到3倍以上,大量的发电装置实际是为高峰用电装备的,如果有足够的储能技术,将可以大大降低火电装机容量。

现阶段,哪些技术可以替代储能技术为储能发展铺路也引来诸多争论。

电动车储能争论

王仲颖一直是电动汽车的拥趸。“我们做了电动汽车调峰、调频的模拟,到2030年,北京市汽车保有量约为1000万辆,如果其中200万辆是电动汽车,按照每辆电动汽车充电7千瓦计算,就可以把北京市的峰谷填平。我个人认为,2030年北京市1000万辆电动汽车中有500万辆是电动汽车,也不是不可能。”

王仲颖的乐观不无道理。有专家估计,未来的5~10年内,电动车的成本会下降80%。

“电动汽车能够带动储能产业和智能电网的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王仲颖指出。

不过,对于电动汽车的调峰作用,业内一直存在争议。“电动车对电网有冲击,目前起不到削峰填谷的作用,例如早上将车开到单位再充电,正好赶上用电高峰,实际上会形成‘峰上加峰’。”中国电科院教授侯义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另一种声音则认为,一旦我国的峰谷电价差足够大,电动车充电时间将会自然集中到夜间用电低谷期。但是,在目前“电价低、峰谷电价差小”的大环境下,发展电动车储能的条件并不好。

对此,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行业规划与统计信息部副主任游敏认为,电动车行业将是推动储能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他建议今后电网规划建设运营应可考虑把分散的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资源汇聚整合,并开发成为可用于电力系统统筹调度的储能资源,进行梯次利用。其次,引导电动汽车进行“有序充电”。

德国路径

除了电动车,王仲颖还支持利用火电机组调峰:“火电装机可以运行40年,没必要淘汰掉,只要把运行小时降下来就完全可以起到调峰的作用。”

而对于火电机组从启动到峰值时间较长带来的“爬坡”问题,最近国际上也有新的进展。据悉,德国已经成功地在1个小时内迅速“爬坡”到200万千瓦。

“如果国家能源战略能够明确,煤电不要再和风电、光电因为利益打架,而是起到调峰的作用,就能给储能产业留出发展时间。”王仲颖说。

曾经大力推荐抽水蓄能的胡学浩在近日遇见记者时也称:“我现在极其推崇德国人的方式。”

胡学浩指的是德国大力推进的P2G(电产气)项目。

德国打算2022年之前全面废除核电,计划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高到50%。但目前,德国也面临着南北地区的高压输电线容量不足,无法输送北部地区丰富的风电的情况。

为此,德国几大能源公司提出了利用风力发电的剩余电力电解水生成氢,然后提供给现有的燃气管道网络,增加热值,还可削减有害物质的排放。此外,把利用风力发电剩余电力生成的氢用于制甲烷、热电联产的项目也已经启动。

据胡学浩介绍,虽然目前效率较低,但德国已有20多家制氢厂从事该项目。

“丹麦新能源占比超过30%但几乎没有储能,就是靠电网调节和邻国调节来解决储能的问题。但中国不行,2050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将达到30亿~40亿千瓦,谁都救不了。我完全赞同德国的办法。”胡学浩说。

避免泡沫

即便有这些技术为储能“铺路”,储能产业自身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

实际上,电动车虽然还未带动储能行业爆发,但此前已经推动了锂电池行业大上产能。结果并未迎来爆发,却和太阳能电池一样,经历泡沫之后,留下一片狼藉。

“中国人习惯同质思维,同起同退,但投资储能必须有不同的视角,否则只能跟着泡沫加入惨烈的市场竞争中。”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杨磊指出,储能技术差异化很大,单一技术吃不掉整个蛋糕,企业应该明确细分市场,避免跟风。

游敏则指出,我国储能行业还存在核心技术仍是主要瓶颈、产业发展机制尚不清晰、缺乏标准体系等问题,尤其是政策重复性、雷同性过多,偏重于一些纲要性的东西,完整的发展策略和方案的谋划不足,缺乏细化的和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纲要。

而在财政政策方面,游敏认为,财政补贴有关政策、办法目前还比较少,仅有的金太阳示范工程对项目的补贴也比较笼统;示范项目缺乏持续跟踪和及时反馈,还没有明确的电价和成本核算体系和成本回收等行动方案;鼓励和吸引投融资方面的政策也显不足。

游敏建议,制定持续的、清晰的储能发展战略,明确储能技术经济发展路线图;吸取前期风电和太阳能的教训,整合科研力量,突破核心技术瓶颈;鼓励国内储能设备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制定相应的财政扶持政策,探索建立与电力市场化运营相配套的储能价格机制。

“储能产业的特点是资金重、时期长、盈利难。如果做不好的话会再造一个光伏产业。”杨磊提醒道。

 
 
[ 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