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光伏(CSUN)美国时间22日宣布,其CEO蔡志方已因个人原因辞职,公司创始人之一的陆廷秀将从中电集团重返最高领导层,但公司没有进一步解释蔡志方辞职的具体原因。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蔡志方的去职对中电光伏无疑影响重大,“蔡志方和陆廷秀两人搭档多年,一起做了很多事情,其去职会令中电光伏的业绩雪上加霜。”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中电光伏的资产负债率已高达84%,股东权益也已跌到负值,每股账面价值为-3.32美元。
针对中电光伏目前的经营处境,母公司中电电气品牌部总监苏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电光伏未来将把目光更多地放在民用分布式光伏上,开拓代理模式。”
大面积亏损
中电光伏在公告中表示,陆廷秀在2006年10月至2007年7月间曾担任过公司首席执行官一职,并自2007年起一直担任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履新后将辞去在中国电子设备集团(CEEG)的行政职务。
中电光伏今年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股价动荡,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11月6日时,中电光伏的最高价位为9.49美元,但今年5月9日则暴跌至2.58美元,9月25日以3.07美元收盘,而目前中电光伏市值仅为0.4亿美元。
然而,中电光伏的股价暴跌似乎并不令人吃惊,来自其2013年年报显示,中电光伏总资产为7.64亿美元,净资产为负4400万美元。
记者获得的相关数据显示,在2014年,业内其他光伏企业的预计毛利均达到了10%以上。其中晶科能源(JKS)为24%、阿特斯(CSIQ)为19.7%、晶澳太阳能(JASO)为16.7%、天合光能(TSL)为15.4%,韩华(HSOL)为13.9%、昱辉(SOL)为10.6%,相比之下,中电光伏的毛利则仅有3.7%。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中电光伏曾一度想要做成全产业链的公司,2008年,其在多晶硅项目投资十几亿真金白银,最后却鲜有成效。此外,中电光伏在硅片项目上也有所投资,但目前,硅片项目也不再生产。
对此,苏勇表示,中电电气目前正在全面推进分布式项目的建设,未来目标是做到民用光伏第一品牌,并且与其他光伏企业不同,中电光伏主推的是代理模式,而不是集团自建。
“中电光伏目前已经发展了100多家代理商,并且主要针对的是家庭安装的项目。”苏勇说。
内部竞争模式
在中电电气的企业介绍中,中电光伏被视为集团的子公司。但事实上,中电光伏的最大股东为中电电气董事长陆廷秀。根据中电光伏2013年年报显示,陆廷秀持股达到28.9%,为第一大股东。中电光伏最大的机构股东EliteShineGroupLimited也由陆廷秀全资控制,EliteShineGroupLimited在中电光伏的持股比例为28.9%,这也意味着陆廷秀持有中电光伏的股权比例达到了57.8%。
而根据多位中电光伏员工表示,中电光伏和中电电气的关系实则是“几块牌子,两套班子”,两家公司之间的业务关联也错综复杂。
上述员工告诉记者,针对中电电气和中电光伏之间的微妙关系,董事长陆廷秀“明显是想让利益最大化。”
其进一步解释,“比如中电光伏业绩好的时候,中电电气给中电光伏优先供应硅片,并且承担高价消化不良品的任务。而当中电光伏业绩下滑的时候,中电电气的海外销售部一度是中电光伏最大的客户。”
“至于东西是不是真的卖掉了,不在季报上体现,也就不得而知了。”上述员工说。
另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目前中电光伏和中电电气的现金流都非常紧张,今年3月,陆廷秀把所有事业部的老总集合开会,“陆廷秀告诉各个事业部的老总,他们可以都使用中电的品牌,并且‘自寻出路,自负盈亏’,据说一共有三十几个事业部。”
“所以,目前中电内部就形成了完全竞争的格局,仅仅是在做分布式光伏电站业务部门,就有不下5个,比如中电云商、中电电气太阳能研究院等,这几个部门之间相互平行。”上述人士表示。
对此,苏勇向记者解释说,中电电气的这种模式,事实上是效仿日本的稻盛和夫模式,制造部分内部采用板块负责制,各板块独立采购、独立销售、独立测算成本。
“每个部门都可以决定自己怎么接订单,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各个板块的积极性,而每个板块的老总也会有更大的权利,并且考虑生产成本,把不必要的运营成本降下来。”苏勇说。
在制造方面,目前中电光伏旗下有一个上海的组件厂,在南京有一个组件厂、一个电池厂和一个实验性的高效组件厂。
而在电站建设领域,苏勇表示有至少5个事业部一起做分布式的现象也的确存在。
据苏勇介绍,中电云商事实上是中电电气集团战略发展中心的下属部门,专门负责网络营销,搭建互联网平台。而中电研究院是一个负责招分布式代理商的部门。另外,中电光伏旗下还有电站开发一部、二部、三部等等好几个部门,各自负责不同省市的光伏电站开发,这些部门也都可以开发做分布式项目。
“董事长的理念就是鼓励竞争。”苏勇说。